亲戚做客只想躲屋里?小心,可能真有病…

文 / 英国报姐
2019-02-12 07:32

春节假期结束了,不知道各位父老乡亲有没有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呢?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春节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在家吃吃喝喝躺平。肥宅的快乐,是一年最大的享受。

可另外一些网友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吐槽,分享了自己因为过节,和爸妈一起走亲戚时的血与泪。还是学生的被问成绩、考研;毕业工作的单身狗被催婚;结了婚的被问啥时候生娃生二胎。

只要一出家门,春节礼数套路就悄然袭来,弄得人哭笑不得。这时候估计好多人都想大喊一句:“妈妈,我真的只想在家宅到天荒地老!”

但调侃归调侃,死宅这样的行为,其实暗藏着许多“玄机”。严重的死宅,别说春节想宅在家,他们可能一年三百五十天都只愿意待在家里,甚至可能在家都只想待在自己的床上。

这样的人里,有一位名叫Anna Gekoski的心理学博士,前几天就分享了自己五年以来的心路历程。

读大学时,因为学业和青春期等等的压力,Anna开始有了恐慌发作Panic Attack的症状。她会突然觉得恶心、心悸,有时候身上也会一阵阵发烫,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渐渐的,这样的发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她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恐惧-心悸-呕吐-心跳过速-几近昏厥。渐渐的,她对出门这件事变得非常抗拒,宁愿在家宅着,都不愿意踏出家门一步。

“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恐怖了!”

可学习心理学的Anna,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于是开始了“自我疗愈”。以前,她遛狗时会和狗狗一起走到两个街区外的公园。得病后,她强迫自己开着车出门去公园,然后坐在车上看着狗狗在附近溜达。

车变成了一个“安全柱”,可以把她拴在安全范围里。可是,害怕出门的问题仍然没解决,只是暂时性地被屏蔽了。如果遇到不得不出门的情况,Anna就会再次陷入慌乱中。

后来,最开始还能开车出门的Anna,变成了只能在家宅着的死宅。

“我害怕旅游,所以我不出去玩了;我害怕电梯,所以我开始爬楼梯;我害怕逛超市,所以后来只网购;我害怕上班,所以开始在家工作。最后,我连待在家里都害怕了。

最严重的时候,Anna连自己的房门都出不了。她害怕和家人说话,不想见任何朋友,一旦被打开房门,就会心跳加速,觉得自己要死不活。

踏入绝境后,Anna在家宅了好多个月,最后不得不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了治疗。这一下,她才搞清楚自己如此恐惧出门的原因。她得的,是一种名叫Agoraphobia广场恐惧症的焦虑症。

顾名思义,广场恐惧症,讲的就是人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开放空间、公共场所、甚至家里客厅的恐惧。

但得了这种恐惧症的病人,迫切想逃离的背后原因,其实大多并不是真的害怕这些地方本身,而是这些地方关联到的处境和情况。

病人会觉得“这种地方/场景带来的东西根本逃脱不了,太让人尴尬了!”

与此同时,得了广场恐惧症的病人非常的敏感,无论是单独待在家里,还是在热闹的地方,如果不是自己觉得可以掌控和有安全感的地方,都会变得特别的紧张和不安。

那么,这样的恐惧症,到底能不能治好呢?和广场恐惧症抗争了五年的Anna介绍了自己的治疗过程。

首先,广场恐惧症的病人需要正式的心理评估和医疗介入,自然缓解的过程非常缓慢。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Anna“自我疗愈”不成功,反而情况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因为广场恐惧症也是焦虑症的一种,病人也有较高的抑郁症风险,所以Anna的医生为她开了专门的抗焦虑处方药物,并开始了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和暴露疗法。

医生和Anna进行了长时间的心理对谈,并为她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从房门到客厅,从客厅到后院,再到家附近的街道,和之后的学校、商场等公众场合,一步步帮助她重塑了自己的生活。

医生、家人、朋友,还有家里的狗把我从恐惧里拉了出来。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会有轻微的恐慌症发作,但至少不用再担心自己陷入深度的恐惧中了。”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广场恐惧症的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多在18岁至35岁之间。年纪越大,发病数量越少,儿童则更加罕见。有研究表明,这样的情况和病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想到每次想逃却逃不掉的,和陌生长辈们吃饭敬酒说吉祥话;还有新闻里报道的,无数次在周末假期里,都被逼着去相亲的“大龄男女青年”。真真儿是尬到想钻地洞。

青年们除了要应付学业事业个人生活,还得面对社会环境可能引发的各种恐惧症和焦虑症,也是超辛苦又不容易了。宅,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但宅多了,也正好说明了这背后更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