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失眠...精神科医师:不想吃一辈子安眠药,先看看这些
门诊来了一个年轻的初诊病人,24岁女性,一进门二话不说:「医师,我要2颗史蒂诺斯。」查询了病例,看一遍她之前的用药,发现她每晚使用2颗安眠药,已经有4年了。想说问她一下,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这样吃药度「晚」,结果她说:
「医师,你问这么多干吗?我这样吃很久了,你照着开就好了,可以不要啰嗦吗?」
我忘了自己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假如有开药,脸也应该很臭。我常常跟那些要求照他们意思开药的病人说:
「对不起,医师的职责是帮人看病,解决问题,而不是卖药的。」
但重点不是病人这种「把医疗业视为完全的服务业,把拿药当菜市场买菜,喊价还价。」的错误认知,而是为什么有很多20岁上下的病人,非得靠2颗安眠药才能入睡,而且到最后越吃越多?失眠不是老人才会有的吗?人的年纪越大,越难入睡才对。
随着年纪越大,睡不着、失眠的人越来越多是对的。因为发号施令让脑细胞休息的睡眠中枢,会随年纪而越来越没力量,也就更难入睡。睡眠的结构也会因年纪而改变,睡眠的周期缩短,睡眠时间就减少。因为膀胱功能的退化,或摄护腺问题,上厕所次数增加所造成的睡眠中断,也常影响睡眠品质。
但是单纯因为老化造成的单纯失眠,一般来说都不需要用太强、太多的安眠药,往往内科医师顺手开一颗镇定剂也就解决问题了。但是依然有为数甚多的失眠者并非老年人,上班族有时压力大、晚上轮班、生养小孩,家庭纷争等等压力,跟人际间的情绪,往往造成睡眠问题,这都还可理解。
但一些年纪轻轻的青年,甚至青少年,应该还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为什么也会睡不着?12、13岁就偶尔会出现多梦、难入睡;到17、18岁就开始使用安眠药呢?
其实这跟焦虑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焦虑体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容易烦躁,容易紧张」。一般认为焦虑体质90%跟遗传有关。
焦虑体质不是精神疾病,但却比其他人有高很多的几率得到焦虑性疾患,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恐慌症、社交焦虑症、畏惧症。
青少年比较少有恐慌症,但会出现过度换气症候群,遇到压力跟情绪上的困扰时会胸闷、吸不到气、手脚麻痹。这些比例虽然不能相加,因为会同时有几种的焦虑性疾患,像广泛性焦虑症加强迫症,或是社交焦虑症加畏惧症,但占总儿童、青少年的比率可能至少有15-20 %。
这是一个大数字。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无法控制的担心与害怕,过度的紧张,造成睡眠、肌肉紧绷、自律甚经失调、强迫症状。焦虑体质在儿童时期往往即会显现,尤其青少年。
下面是一个有关儿童或青少年焦虑症的量表,您可以自己做做看,这可以蛮完整的反应焦虑体质:
1. 对于社交活动(像跟朋友出去、亲戚聚会)有很显著而立即的害怕吗?尤其是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
2. 跟家庭成员或其他熟悉的人,可以建立与年龄相当的社交关系吗?像打电话拜年,有事不会只跟妈妈讲。
3. 跟同学相处时会不会显得焦虑,甚至避免去接触他们?
4. 对于某些事件或活动会有多余的担心吗?像出门旅行,参加检定考试。
5. 会无缘无故觉得吸不到气、胸闷,或心跳很快吗?
6. 会特别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或者竞争力不如人?
7. 对某些东西或情境有不合理而持续的害怕吗?像飞行、高处,或动物。
8. 遭遇到害怕的事物或情境,会僵住不敢动,黏着人,或发脾气乱哭吗?
9. 需要离开家人或熟悉的人时,会哭闹、发脾气,或不愿离开吗?
10. 曾拒绝上学,或回避跟年龄相当的社会活动吗?像参加园游会表演、跟同学去看电影。
11. 会每天花一个小时以上重复做某件事情吗?像洗手、检查、计算,或整理。
12. 会容易头痛、做恶梦,或肚子痛吗?
除了这12题之外,焦虑体质特别容易在18岁前后出现入睡困难、睡眠品质不佳,往往很早就开始需要每天使用安眠药。很多年轻病人在经常性使用安眠药后,会习惯性的用药,甚至包括白天也须使用镇定剂。
精神科医师目前对于所谓的「焦虑体质」或「儿童焦虑症」这个新领域并不是那么的清楚,加上儿童心智科医师数目不够,往往在诊断、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都有不足,造成病人可能一辈子与安眠药「睡」在一起。
病人吃久了会放弃不用安眠药的尝试与想法,看诊也只想拿药赶快走,我常常拦下他们,问:「你才20来岁,打算就这样吃一辈子的安眠药吗?」
老实说,这是每一个医师的责任,自己先不要觉得拿安眠药来让病人睡着就是治疗失眠,那跟请病人拿棍子把自己打晕没什么不同,不叫治疗。我们要加强「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诊断与治疗,并加强睡眠卫教跟认知行为治疗。最终让病人的焦虑体质得到改善,焦虑性疾患得到治疗,让他们跟床边的安眠药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