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缘差的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毛病
只有走出“自恋”的墙,我们才能建立起稳定而质高的亲密关系,也才能过得更加洒脱而真实。
01
上周末,我带着女儿和父母去逛超市。
走到十字路口时,恰逢红灯,于是大家驻足等待。
人群中,一个身着职业装的女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女子左手拿着手机,正慷慨激昂地和电话里的同事讨论着什么;右手夹着一根女士香烟,还时不时将香烟送入口中吸一口,动作十分娴熟。
等绿灯亮了,女子走远了,便听到父亲对不到2岁的女儿、他的外孙女说:“以后你长大了,可千万别学那个阿姨,女孩子家家的,抽什么烟呢!”
在父亲的观念里:会抽烟的女人,一定不是什么正经货。
我和那位女子素不相识,所以无法得知她究竟是不是正经,但父亲的一番话让我想到之前人类实验室一个真实的实验:
拍摄者随机邀请了20个人,请他们凭第一印象对三位嘉宾做出评论。
这三位嘉宾分别是浑身纹身的大叔、穿着性感的熟女、二次元打扮的coser小姐姐。
许多人给出的评价分别是:恶煞、瘾君子;绿茶婊、坐台女;装可爱、和摄影师睡过……
评价环节结束,三位嘉宾开始自报身份。
原来,大叔本就是一位纹身师,热爱动物与烹饪,并无不良嗜好;
衣着性感的那位是一名夜间护工,平日需要穿工作服,只有休息时才有机会打扮得漂亮一些,因为“不想在遇到心上人时看起来太狼狈”;
二次元小姐姐则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坦言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复杂的圈子。
记得曾经报了一个心理学课程,有学员在群里问老师“如何一眼识人?”
老师却说,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一眼识人,任何人都需要花时间去相处,才能彼此了解。
这句话其实传递了一层意思: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必须放下执念。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固化的观念:男生抽烟理所当然,女生抽烟则大逆不道;纹身的男子有暴力倾向;穿着暴露的女子私生活放荡……
这些标签化的观念,都是心理学上说的“自我”,也即“小我”。
当我们以“高尚”的“小我”自居,而对别人做出第一眼评价时,其实是把“小我”中的某种执念投射在了别人身上,从而加强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我们太过执着于“小我”,它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会由此产生。
因此,如果想要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就必须放下“小我”,让心腾出空间,去感受对方的真实存在。
02
执着于“小我”的人,其实是在玩自恋的游戏。
一说到自恋,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很容易以自己的某些条件自傲,譬如相貌、智商、家庭背景和学历等。
然而,最核心的自恋不是这些。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越爱越孤独》一书中提到: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
正如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212:控制错觉》中说过的一句话:人本能地需要控制感。
而事情一旦背离了我们控制的方向,我们就很容易受到刺激。
比如,总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午睡的你,突然有一天,隔壁装修的声音打破了这种规律,你就会感到难以入睡。
但如果是在哗哗的雨声和雷声中睡觉,很多人都可以安然入睡。
因为我们内心接受了雷雨声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这个事实,却不愿意接受一个人(装修工)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同理,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中,就无法和别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人愿意被控制。
这种现象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武志红提到自己遇到的一个咨询案例:
一个妈妈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对女儿有多好,多么尊重女儿的意愿,每当女儿有重大选择时,她一定会和女儿商量。
但是,“商量”的结果一定是,女儿按照她的意愿做选择。
后来,女儿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经常和妈妈对着干,甚至希望远离自己的母亲。
这样的现象,生活中也不少见。许多孩子高中毕业后,总是希望去到一所远离父母的城市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他们的控制。
其实,这样的父母是活在了自己的自恋幻觉中,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也无法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想要改善这样的关系,必须走出自恋的幻觉。
当觉察到自己某些想法的自以为是,以及对它们的执着时,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
03
朋友姗姗最近在和男朋友闹分手,找我谈心时说到这样一件小事:
有两次,男友给姗姗打电话,她都没接,直接给挂了。
过了一会儿,姗姗再打过去,一次说是正在开会,一次说是在和老板谈话,事情很重要,所以没法接电话,只能那样处理。
对此,男友却一直耿耿于怀,他说,如果自己是姗姗,就会先接电话,并走到角落,简单说明原因,再挂断电话。
有时姗姗能做到这样,但有时因为情况紧急,还是会直接挂断电话,于是,两人经常因此闹矛盾。
其实,两人的处理方式都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姗姗的男友并没有理解姗姗做法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她以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强加。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诱导便是投射。
如果投射成功了,姗姗下次果真以男友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就表明姗姗认同了这个投射,两人相安无事。
但姗姗的男友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姗姗以他所希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姗姗不这么做,他就会严重焦虑,认为女友不爱他,矛盾就此升级。
武志红在《为何越爱越孤独》一书中解释:
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沉浸在投射性认同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样一来,关系就失衡了。
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自恋的幻觉,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
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玩投射性认同的游戏,总是希望周围的一切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行动。
因此,当我们遇到现实生活中与我们想象的世界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崩溃。
前段时间,多年来一直以低调示人的吴秀波遭遇了“情感绯闻”,人设崩塌,粉丝深感受伤,连妈妈们也茶饭不思、各种碎碎念……
为什么会人设崩塌呢?
就是因为吴秀波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种“理想丈夫”、“完美男人”、“事业精英”、“父亲光芒”的完美大叔形象。
这种形象已经内化成了粉丝心中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破坏,粉丝就受不了了。
实际上,真正崩塌的不是吴秀波的人设,而是大家对于吴秀波的过度想象。
如果你总是觉得另一半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自己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该好好审视自己内心的逻辑了,看看是否是自己的自恋幻觉蒙蔽了双眼,遮盖了事实。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见多识广,而是不再“自恋”。
只有走出这堵自恋的墙,我们才能建立起稳定而质高的亲密关系,也才能过得更加洒脱而真实。
愿你我都能走出“自恋”幻觉,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