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文 / 时尚健康杂志社
2018-10-26 10:46
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10月24日凌晨0:31,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作为中国第一批心理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精神科医生,多年来致力于心理健康科普的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18年来为《时尚健康》撰写心理专栏,与我们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在亲子、情感、婚姻与家庭等多方面提出许多独到见解,陪伴一代人心理成长,是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

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张鸣,

资深媒体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11至2017年任时尚健康资深心理编辑&专题总监

亲爱的李老师,见字如面。

这是每月一次我写给李子勋老师的约稿邮件的固定开头。这样的“纸上”交流,在我们这对编辑和作者之间持续了七年。

李老师是个好作者,从不拖稿。约定10号交稿,他一般会提前两天给我,最晚也是9号晚上。记忆中唯一一次爽约是因为世界杯。那个月的交稿日前两天,李老师突然发来短信,说他在看球赛,稿子要晚交一天。如此连个借口都不找的拖稿,我还是头一回见。但也不禁莞尔,因为我也刚刚看完德国队的比赛,准备上床睡觉。稿子算啥?球迷最大!

作为一名心理专业的学生,李老师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但作为一名编辑,第一次领教李老师的厉害,是在我到时尚健康杂志不久。那时候我刚刚负责李子勋老师的专栏,本着满腔的“敬业+自信”,我把李老师的文章彻头彻尾地修改了一遍。他看过后发来“通电”:你可以修改我的词句,但不能篡改我的观点。

自此以后,我开始尊重我的作者们。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表达思想的权力,即便那思想我并不认可。更重要的,我看到自己的掌控欲,看到自负。不敢说打那儿就改了,但他让我看到它们。我由此试着与这些性格特征达成平衡。

从业许多年,国内的国外的专家也接触过不少。不客气地说,有的人十年前跟十年后毫无变化,我说的不是容颜,而是学术思想。李老师则不然,哪怕只是相隔半年,再见面聊起来,都会发现他的思想疆界又拓展到更深更远的领域中去。甚至有一次,8号收到他的文章,还没来得及编辑,10号就收到了他的短信,原文如下:“8号发的文章感觉有些乱,今天修改删减了,请用今天发的稿件。谢谢!”

记得有一次闲谈,他说起许多年前我的一位前辈编辑跟他约稿。真是认真呀!那时他还在医院里做医生,还没有成为《心理访谈》中温文尔雅风靡全国的心理专家,而那位编辑也没有成为国内一线时尚大刊的主编。他们就约在下班后,就在北京的马路边,聊一篇稿子怎么写,聊心理学在中国的未来……

愿心理学在中国有美好的未来。亦如李老师所愿,以慰李老师和他的同行们砥砺前行之人生。

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刘芬(清清)

情绪治疗师

2008年至2011年任时尚健康心理编辑

在朋友圈里听闻李子勋老师离世的消息,感觉很突然。可能经历过太多至亲的离开,对于死亡已经“脱敏”了,没有情绪的起伏,也没有“生命无常”的慨叹!

但是,却又切实地体验到好像“我自己”的某部分离开了。不夸张的说,李老师是我开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蒙。最早接触到他是我大学刚刚毕业做记者的时候,我去中日友好医院去采访他。第一次见到他本人,感觉就是“好儒雅!”,他用他一贯温软的声音回答着我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令那时的我眼界打开,彻底地颠覆了我平日的认知。“哇,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看待!”我在心里感叹!

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在我心里种下了学习心理学,探索自己的种子。

之后,又有多次采访,每一次李老师对问题独一无二的阐述,都令我深深地敬服。打开了我认知的一扇又一扇窗。

后来我又到了杂志做心理编辑,李老师成了我们杂志的心理专栏作者,我负责与李老师沟通选题、编辑李老师的稿子,特别清楚记得我和同事这样聊过:所有作者里,我最喜欢李子勋老师,他守时敬业,很少拖稿,他在稿件中提出的立意和观点越来越通透无碍,总是对人性透着深深地理解和容纳……

后来,我自己慢慢离开了媒体,开始了自己心理治疗师的职业生涯,不断成长和扩展,而这一切都深受李子勋老师的影响,虽然他本人并不知晓。

时至今日,李老师离开了人世,于我而言,像是给予我启蒙的那个“因”没了,但是“我”这棵树开始慢慢结出了果实。

我想,受李老师影响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还记得在央视12套“心理访谈”播出的鼎盛时期,李老师在人们心里的形象不亚于明星偶像,他儒雅的形象,温润的性格,睿智又充满理解地解读,影响了太多人走上心理学习和成长的道路。

估计有很多像我一样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已经慢慢地长出了他们的果实。李子勋老师就像中国心理咨询这棵树上最初的叶子,凋落了,但并没有离开,而是融进了土壤,继续滋养着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这棵树。

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如果说我们这帮人没学过心理学却懂得一点皮毛、懂得将心理学用一点到生活中,李老师是当仁不让的启蒙者、播种者。我记得他写陈道明蒋雯丽的《中国式离婚》,一般人都会指责妻子又哭又闹又要跳楼的行为,他予以充分理解,直指丈夫的冷漠和回避才是离婚根源。还记得他分析如何不做一个焦虑的母亲,大意说,国际名校对于人格塑造终究是外物,到最后,谁家孩子就是谁家孩子。这两篇给我印象很深,然而他的成就绝不止于这点生活智慧。他是中国第一批接受正规训练的心理医生,在这块领域做的是垦荒的工作……”这是在时尚健康担任过专题编辑总监的“家有大孩儿”大王老师王洋昨天在朋友圈的留言。

亲爱的李子勋老师,见字如面

重读李子勋老师的专栏,感受他思想的温度,我们感受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推动心理学事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李老师将这句话写在结尾。愿心理学在中国有美好未来,愿我们爱上思考。感谢李子勋老师!

关注时尚健康公众号,健康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