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庭教育有着相似的共同点
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说:“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绝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天资被磨灭了。”
所以,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
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失败的家庭教育有着宿命般注定的通病,而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同样有着相似的共同点,父母在这些点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重视教育,敬畏知识
这个世界上的事处处以等级和门槛划分,但是唯有知识是不以贫富等级划分,唯有知识的力量可以冲破固化的枷锁。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王心仪,以707分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事迹相信大家早已经看到过。
王心仪性格阳光开朗且学习成绩优异,更有一颗坚强豁达的心灵。
这一切要感谢她的父母,他们虽不是财富万贯的成功人士,但是却比成功的人士更优秀。
父母告诉她:
知识可以摆脱蒙昧与无知,给她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用厚土埋幼苗的常识告诉孩子要努力要不怕困难— “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的成长”。
一个敬畏知识的家庭是一个有远见的家庭,不以现在的贫苦让孩子放弃读书打工赚钱,而是让孩子自由的接受学校教育,把未来的希望寄托于知识之上。
或许正是这样的坚强豁达的母亲,才能在泥土里养出最高洁的莲花。
看似愚笨的做法却充满着智慧:
出身环境不能改变,但是她的父母却教会孩子用知识来改变未来生活的环境。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尊重教育和知识的观念则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2
平等和尊重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人送了多多一只小狗,多多很是喜欢,陆毅的女儿贝儿也想玩一会儿。
便问黄磊,能不能把小狗借给她玩一会儿。
而黄磊并没有答应她,而是对贝儿说:“小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跟多多姐姐商量!”
后来多多不放心自己的小狗,就问黄磊可不可以要回小狗。
黄磊对多多说:“多多,你是姐姐,你自己解决问题。”
从这两次一问一答中就可以发现,黄磊对女儿的尊重,虽然多多还是个小孩子,但是黄磊却把她当做一个同龄人平等对待。
有这样的父亲,观众也不会意外多多的成熟优秀和责任担当。
谈到尊重孩子时,黄磊在《向往的生活》里说: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
中国很多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独裁者”,从未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随意掠走孩子的东西,侵犯孩子的隐私,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西方普遍意识是,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养育孩子也是个享受做父母的过程。
当父母从施恩变成享受,从绝对权威变成共同成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自然会不同。
而尊重孩子并不是顺从孩子,父母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子上和他们沟通交流,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会让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
陪伴和交流
西方心理学有研究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直接相关。
父母在谈论政治,孩子可能今后会对政治感兴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绪。
家庭是一所学校,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很多父母以为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基调就是陪伴。
但据统计,中国有七成父母没时间陪伴自家孩子。
科技的发达,电子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即使与孩子在家,彼此的交流也受到电子设备的影响。
浮躁的金钱至上的较量和攀比,工作的快节奏压力,很难有父母真正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孩子身上。
所以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空壳家庭,没有交流,属于隔离的状态,关系是凝固的静止的,关系氛围是不流动的,没有沟通,就不会有氛围。
从心理学讲只构成形式的家庭,没有构成实际的家庭。
看似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区域里,但其实是在假装陪伴孩子而已,这份虚假的陪伴形同虚设。
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里有这样一个理论:
所有被亲密育儿法长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较强,与人的亲密度也高。
因为他们在幼年就得到了妥善的对待,而幼年是人类最脆弱的时期之一。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候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长大之后脆弱的、悲观的成年人,在他年幼时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安慰。
在他需要的时候你没有陪伴他,等他懂事了,哪怕你想陪伴他,他也不需要了。
家庭教育就像电脑上的后台,我们在前面看不到它,但是后台决定了前面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他决定了一个孩子的行为。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更应该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但有太多父母为了金钱和名利忽视家庭教育,什么赚钱是为了更好的学区房,为了付起高价的培训班,诸如此类的借口只能说是本末倒置。
孩子的成绩和品行不是单单用钱就能堆砌起来的,虽然教育需要钱,但并不是需要“无底洞般”的钱,想要更多的钱不是孩子的教育需求,而是大人的欲望使然。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所以孩子的成长中,钱不刚需,父母用心营造的家庭教育才是。
小编发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师家庭教育的讲座!关注我,点开【视频】一栏即可观看!
转发、点赞和关注就是对小编的最大支持和鼓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