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骨子里自卑的人有6大特征!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勉强答应,说准备准备。
当我们理想中的形象没办法很好地展现出来时,我们会变得不自信,从而导致自卑。
考虑到明年毕业,这个学期我和一些同学都找了实习单位,想着提前适应社会,提前试错,到毕业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但还有一些同学,想实习却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徘徊一段时间后,也没有迈出学校的大门。
问他想去做什么,他可以天花乱坠说很多职业,但提到执行时,他又说这只是他的一些想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聊天时他脸上带着慌乱,像极了我们小时候说谎时的样子,我能看出他的掩饰,其实内心深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不自信会导致行动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玻璃心严重,还容易停留在原地,长时间没有进步。
这其实没有对错,因为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的一面。
02我曾经一度自卑。刚上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很高,后来因为贪玩连续两年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痛苦的是复读的那一年,每天都想着要努力,但巨大的焦虑之下,目标一旦未实现,当天的状态就再也提不起来了。
考完心态就崩了,在学习上我从自信变成了自卑的状态;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全部破灭,在家里我仿佛从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了罪人。那些年我父母最常用的句式就是:“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一点事都不懂。”
我不敢再参加同学聚会,因为很多之前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考上了名校。
我放暑假也不愿意回家,因为家人经常怀疑我在外面不好好学习,然后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你看谁家那孩子,去年拿了五千元的奖学金,你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听说谁家孩子保研成功了,你要是考研的话就考一个最简单的吧,太难了也考不上。”
没有成绩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种时候我选择了沉默。但人是需要鼓励的,一来二去,我变得不仅自卑,而且越来越迷茫。
最迷茫的时候,我看不到未来在哪里,不知道以后可以找什么工作,也想不通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对将来有多少帮助。所以后来的大量阅读,是为了排解当时的迷茫,让自己忙起来,至少能看到自己的一点点存在。
原来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耕耘,这也是暂时忘记自卑的一种方式。
03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这也是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或者害怕,或者封闭,或者否定,或者愤怒,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理想中的状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无法生活在绝对满意的环境里,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就会产生相对的自卑感。所以阿德勒又提到了超越,因为不满足,也是人们进步的前提条件。
当然,上面的故事还没完,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上的自卑是一方面,同时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经济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普通人家,很容易因为天灾人祸而变得穷困潦倒。所以到后来,我总觉得身上压着一座大山,在做选择时缩手缩脚。“放不开”是当时最明显的状态。记得当时兼职赚钱去旅行,后来被家人骂乱花,其实现在想来大学时花在旅行上的钱,全算起来也就几千块。贫穷限制的不只是想象力,还有我们的胆子。
后来索性什么都不想了,因为越想越自卑,越焦虑越害怕,觉得自己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于是就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和别人交流不多,大多数时间做着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活在人群中,却活成了与世隔绝的样子。
04这两年因为工作的一些积累,我慢慢开辟了一条路,找到了很多新的机会。其实也就是这两年,我才慢慢找回了自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没有特别自卑过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原来普普通通,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回想起来,为了超越自卑,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是一个逐渐战胜心魔的过程,之后也需要持续下去。很多现在遇到我的朋友说我的状态很稳定,其实之前走过的路,一直大起大落。
写到最后,我想和有自卑感的小伙伴说几句,也许有时候是我们太在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了,也许有时候是我们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找个时间,抱抱自己,让自己放松下来。
具体到如何超越自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暂时停下来,花时间思考自己的处境和状态,想想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避免盲目地比较,也减少一味地给自己施加压力。
有了定位之后,想想解决办法,做哪些事情可以让自己进步,寻找自信的过程需要有正反馈的不断激励。小成绩的不断积累慢慢刺激自己的自信心,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力,挺过去,也就慢慢越过了高山。
愿你越过高山,愿你放马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