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心理健康App能疏解校园暴力吗
近日,国外的四名在校学生开发了一款名为For Me的心理健康App。这款App最初只是一个校园项目,直到被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学会的儿童热线小组发现其价值后,才将其变为了现实产品。
For Me切中了被校园暴力欺凌青少年们寻找帮助的“痛点”,提供了类似“树洞”的倾诉功能,让受欺凌青少年在这里可以记录每天的心情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除了倾诉,App的另一端还联结着咨询师,如果求助者有需要可以直接与咨询师对话。
虽然这款应用在国外只对19岁以下的人群开放,但开发者认为,欺凌事件可能并不受年龄的限制。
只是,一款手机App真的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吗?
让求助者感觉不孤单
For Me既不是第一款,也不是唯一一款针对手机开发的心理辅导类型的App。在上世纪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开始设计一款叫做MoodGYM的手机App,用以缓解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尽管受到争议,但这款App最终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9年,它还被澳大利亚国民健康系统采用,如今,每年有来自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在使用它。
2007年,英国国家医疗保健服务也开始使用一款针对恐惧症和焦虑的FearFighter在线项目,也首次纳入了一款名叫Beating The Blues的针对抑郁症的手机应用类产品。
面对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心理App,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蔺秀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App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起到类似树洞的功能,能让被欺负者有一个倾诉的地方,有一个支持他们的机构,觉得有地方去倾诉和解决这个问题,就会觉得有依靠,有希望去解决。
而且,“For Me让求助的人懂得,有很多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并不是唯一受欺负者,这让求助者会觉得我不是孤单的”,蔺秀云表示。
欺凌与被欺凌者都需要心理疏导
尽管校园霸凌事件背后的心理隐患似乎没有抑郁与焦虑等心理表现的那么明显,但是这并不表示参与霸凌事件的双方不需要心理咨询。相反,双方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因为欺凌者在家里常常是被打的儿童,而被欺凌者在家里常常是被打击、不被支持的儿童”。蔺秀云强调。
家庭状况不一,再加上青春期是青少年追求自我确立的年龄,他们常常通过各种被社会接纳的和不被社会接纳的人际交往方式确立自我,就会造成欺凌现象的发生,另外,“一些欺凌他人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品行障碍,或者攻击性行为”。蔺秀云表示。
“对于被欺凌的同学,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同时,要给予心理疏导,让他们有机会倾诉恐惧、委屈的情绪,身边的人还应该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蔺秀云进一步解释说。当然,心理指导时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应对欺凌,比如改变炫富、容易被激惹等被欺负的特征,当遇到被欺凌的情景时,想办法及时逃脱。
对待校园暴力还应三管齐下
尽管手机App为那些对心理疾病难以启齿的人一个倾诉的空间,但是如果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实际入手。
当面对校园霸凌事件时,作为主动暴力一方的家长,切忌以暴制暴。“因为很多欺负别人的孩子,常常是在家里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他们从家长那里学会了暴力对待别人和用暴力解决问题。”蔺秀云解释道,“而对于经常被欺负的孩子,避免打击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给一些应对被欺凌的技巧。孩子被欺凌后,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而不是在语言和行为上再次伤害孩子。”
而作为霸凌事件频发地带——学校,校方一定倡导好的校风校纪,并且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即多关注、肯定和表扬好的行为,而不是只抓欺凌事件。“同时,给老师和学生开设一些讲座和培训:如何管理情绪、换位思考、有效人际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