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文 / 幼儿说
2018-09-25 04:06
生命教育几岁开始?什么方式孩子容易接受?


爷爷嘴巴里啃着青枣,感觉到有些累,便躺在床上……不知什么时候就没了气息。家里人不知道,奶奶在厨房做饭,爸爸在电脑前加班,妈妈在客厅打扫卫生。当孙子跑到爷爷身上撒娇,想让爷爷带去踩三轮车时,爷爷嘴里的青枣掉落后,爷爷突然睁开了一只眼睛看着他……这只眼睛,一直睁开到做后事的老伯进门。

晚上,小男孩惊醒,惶恐不安地问妈妈:“妈妈,爷爷睁着一只眼睛看着我……我也会睁着眼睛就死了吗?”

接下来的几天,小男孩一直担忧地问爸爸妈妈:“我害怕死,爸爸妈妈,我不要死……”有时说着说着就大哭。


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这是最近一位妈妈的求助。

▲孩子害怕死亡,父母怎么应对?

将正确的生命知识,尤其是有关死亡的知识,告诉孩子。知名儿童教育家罗夫斯说过,当一个孩子对死亡有较好的理解,他们的恐惧感便会减少。当父母向小朋友传授对死亡的见解之前,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因为这些认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对死亡的心理认识有什么不同?

挪威危机心理学家Atle Dyregrov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对“死亡”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0-2岁:把“死亡”等同于失去与分离,对亲人的“离去”,孩子更多的是焦虑,而不是悲伤。2-4岁:把“死亡”等同于“躲猫猫”,亲人“消失”后还会出现。4-7岁:对亲人的死亡感觉难过,但还不能把“死亡”等同于真正的死亡,孩子有时会问“死了之后,他怎么吃饭和踩单车”等问题。7-10岁:对“死亡”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开始恐惧死亡,还会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大约4岁前,基本上对“死亡”无感,简言之,当家人对一位3,4岁的小朋友说“姥姥死了”,小朋友大概只会“嗯”一声,转身又会问“姥姥哪去了?我要找姥姥陪我玩玩具……”当小朋友5,6岁后,当他们听到“姥姥死了”,可能才会开始难过。

▲面对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父母如何引导?

1、孩子4岁前

面对亲人的离世,父母应该多陪伴,帮孩子转移注意力,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因为时间长了,孩子便会淡忘那一刻的焦虑;

孩子5,6岁后,面对亲人的离世,父母除了多陪伴,还需要向孩子正确解释“死亡”,因为这年龄的孩子,可能会开始对“死亡”感觉恐惧。


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记得国外有个真实的视频,说的是一位3岁的小男孩鲁迪,他最爱的妈妈车祸离世了。当亲戚朋友悲伤地在葬礼上缅怀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小男孩拿着绘本,认真地坐在玻璃棺旁,声音清脆地给妈妈讲故事。他讲完后,学着妈妈平时亲吻他的样子,嘟起小嘴巴亲吻了玻璃棺:“妈妈,你乖乖睡,爸爸说你太累了,需要休息……晚上不要尿床哦……”

在他蓝色的大眼睛里,妈妈似乎只是在休息。他的爸爸没有纠正,他说:“这也是一种怀念的方式,以后就让孩子每天给妈妈讲故事,这样他才不会过于悲伤……”对于这位爸爸的做法,幼儿说是认同的。因为3岁的小朋友,还不懂得死亡,父母如果残忍地揭穿,孩子不仅不能理解,反而会增加了焦虑感。

2、孩子5,6岁后

上面是小朋友4岁前的普遍应对方式,当孩子5,6岁后,并且当孩子跟你说,Ta害怕爸爸妈妈死亡,或者害怕自己死亡时,这种情况怎么办?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生命”。

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每个人每天其实都在练习死亡。每一天,我们都会比前一天老去一点点……慢慢地向“消逝”的终点靠近。可是,作为爸爸妈妈,我们不能这样跟孩子们解释,因为会带来恐惧和绝望。给孩子带来快乐和希望,是父母的责任。


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两个卖火柴的小孩》的故事

我曾经给我家小男孩,讲过两个卖火柴的小孩的故事。

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金发的小姑娘,在大雪里卖火柴,她又冷又饿,最后虚弱地蹲在墙角边,划燃一根根小火柴,给自己冰冷的小身躯取暖……后来,她点燃了最后一根火柴,然后在雪地里躺下了。

第二个,是一位卖火柴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英格瓦·坎普拉德,5岁时开始卖火柴,后来卖家具,他便是宜家的创始人,91岁才去世。

我跟孩子说:“有些人,很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些人,经历了一生光阴,很老才离开。只要懂得好好地保护自己,人就能活到很老很老才死。

儿子点头。


亲人去世,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小朋友,引导方式不同



再后来,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回老家。走在家乡的路上时,我看见了儿时的一棵大榕树,我想起了遥远的岁月里,年幼的我,曾经在那棵榕树粗壮的树根上洒下泪水、留下欢笑。那一天的大榕树,与儿时的榕树一样,还是那么苍绿繁茂,树根粗壮。

“这颗榕树,已经100多岁了。”我轻轻地说,儿子的双眼炯炯发亮。

“榕树的寿命,能达到上千年,它虽然能活到这么老,可是它终有一天,也会死。”儿子抬头看着那棵高大的榕树,忍不住触摸长长的根须。

“人也是一样,终有一天也会死亡,可是,只要注意安全、保持健康,人也能活得很久很久……”

在我跟孩子说这些话时,有一位头发花白的驼背老人,抽着烟筒,慢慢地从路的这头,挪到了路的那一头,最后走进了田埂,他身后的杂草在他头上轻拂。

“这位老爷爷也90多岁了,你说,如果我们总能每天都努力地过好每一天,那么,这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是不是?”

儿子点头,久久地看着老爷爷的背影,笑了。接着,他在阳光下奔跑起来,笑声在翠绿丛中荡漾……

我想,他大概已经理解了妈妈的话了。

当人开始思考死亡,才会过得更积极;当人与树握手,与每一棵草谈话,才能顿悟生命的真谛……当孩子开始害怕死亡,也是他们开始踏上认识生命的旅程。

关键字: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幼儿心理、亲子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