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

文 / Jerry刘
2018-09-19 22:03


就上个月,“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发表了心灵鸡汤代表作者周小宽的《你遇到的“渣男”,都是对的人》。姑且不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性有多严谨,单从通篇的行文习惯而言,不难看出周小宽惯用的女性鸡汤创作手法,通过编故事的形式,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文末又出现了一个观点,即原生家庭。我想这也许是催促武志红转发这篇文章的动力吧!

虽然这是一篇鸡汤文字,然而也有一个特定的主张,其原文是:我不是说渣男或渣女没有问题,我想说的是,你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渣男”或“渣女”,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的烙印,都被潜意识控制。


我想表达的是,为什么近几年国内的心理咨询师,都在强调原生家庭这个模糊的概念呢?为了这个概念,我查询了一些资料,它的社会认识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然而,国内的一些心理学自媒体,甚至一些新闻媒体报道里面,“原生家庭”出现的频率令人惊悚。如今,还有一些机会主义者和责任逃避者,让原生家庭与星座、血型联系在一起,成为茶余饭后闲谈中的典型标签,很多人也将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归因到原生家庭。难道真的是祸害皆父母,这个黑锅是需要父母来背吗?



“原生家庭”的误导有多深


“原生家庭”一词的泛滥,并非是心理学进步的需要,而是中国潜在市场的需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去“原生家庭”里面去寻找根源,并非是把所有的问题和个体的不幸,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是所谓的专家告诉我们,童年经历对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有极大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基本是被这些“创伤”所塑造成的。例如:“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从小一直对我们的评价,他们说话的表情、声调、态度、行动和反应,都在不断地塑造我们这个人。”

弗洛伊德有一个论点,成人的人格特征是童年时期性本能活动压抑的结果。中国很多“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正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成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原生家庭”决定的,十分强调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力,也就是先做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决定论”。

但是,真的吗?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吗?

我们心平气和,慎思明辨的去思考,“原生家庭”或多或少对于我们的成长都会有些影响。但是,人本来是一个悲喜交错的生物,加之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崛起,他们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母千差万别。外部文化的涌入,让年轻一代更加叛逆并追求独立,同时也更直接的表露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非常剧烈,很多年轻人感觉不到父母的鼓励、理解和支持,也就很容易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并非是“原生家庭决定论”,而是多方因素造成,圣经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如果你父母说你是一个坏孩子,不见得你一定会一辈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大罪人。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大部分都是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理论被很多中国心理咨询师推崇并宣传,原生家庭的观念变得扭曲。而在美国的APA会员中,长期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不足会员总数的10%,另一主要的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的比例更低,不足5%。


在知乎上,有心理咨询师曾写到过:就连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很多咨询师也一直强调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而在美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型强调的是沟通和家庭规则的解除。对一个概念过于执着,就会把一些问题变得妖魔化,忽略了其他因素。



祸害皆父母

2008年初,豆瓣出现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的讨论小组,如今小组成员已经超过10万人。成员们对父母、家庭、亲情的认识逐渐不再屈从于传统的孝道文化,更多地反思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许多成员在发泄生活中不幸的时候,都带着强烈的抵抗意识,不分青红皂白的把这些不幸归咎于自己的父母身上!

比如:“因为我的父母xx,所以我xx”,“我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我不能xx”,“我在原生家庭里受到创伤,我变得xx”...这样的自我安慰方式,让多少“宝宝”从中解脱。

当下,有许多人认为,直接面对问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把问题都推给外界环境,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做法。能不能解决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给问题找到了借口,将责任推卸掉,自己也许会轻松了许多。

但遗憾的是,当我们把不幸的过去当作自我怜惜的筹码时,当下的不愉快并不会轻易走开。所以,“原生家庭决定论”其实就是当下国内心理咨询师,为了迎合新手父母的焦虑心态而出现的商业行为,让他们发现孩子的可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竞争,未来不一定如设想中一样美好,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却也信不过上一代人的养育方式,这时就恨不得有一个超级详细的养育攻略,只要按照步骤做,就能养育出完美的孩子。同时,也植入了祸害皆父母的妖魔化认知,顺利成为了新手父母与上一代矛盾的挡箭牌。



成年人,面对问题要主动,并非是把问题推给父母

东野圭吾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人生的成败得失完全取决于它。

我身边有许多朋友说到,当他们接受了一些的国内流行心理学的父母指南文章之后,发现原来父母教养自己的方式,通通都是错的,不禁对父母产生万分反感。

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确是有一定影响的。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而这一切,都是在婴儿与其照看者之间形成最初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当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础,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长、发展。


可是,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用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过去不好的经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那就严重偏离了生命的本质。

心理学学者唐映红就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因此,让“原生家庭”做万能背锅党,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怪责自己的父母,是一种逃避先生,推卸责任的表现,也代表自己并没有“长大”,还没准备好独立而勇敢地挑起成长的重任。



父母的确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根深蒂固地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但并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都要让原生家庭来背锅。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在父母完成对自己的义务后,更多的是自己要有选择的主动权。

然而许多人之所以有习惯于在自己的至亲身上找茬(比如前面提到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就是给自己的不痛快不如意找借口,你的父母,你的家庭成为了最直接、便捷的背锅党。

归其根本,原生家庭只是一个中立词汇,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概念。它的流行,取决于当下国内绝对大多数人群的市场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原生家庭也不具备百分百决定孩子未来的能力,“原生家庭决定论”是这一概念被市场滥用的结果。

其实平心而论,被你埋怨的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未来也同样埋怨你,那么就别再掘地三尺挖那些陈年旧事,活在当下,改变自我才是你应该做的。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句话说得特别有意思: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