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一哭就抱真会被惯坏吗?不同月龄不同对待,做到2点减少宝宝哭闹!

文 /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2018-08-27 21:06

娃一哭就抱,会不会惯坏Ta ?不抱,又会不会造成心理阴影?到底怎样做才正确?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分享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的观点和经验,爸妈了解后,就知如何正确对待~

作者:陈忻 美国康涅迪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宝宝出生后的一年多,父母比较苦恼的问题就是怎么对待宝宝的哭。宝宝哭了,要不要去抱?一哭就抱会不会把宝宝惯坏了?不抱又会不会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

各路专家意见不一,主张一哭就抱的和不哭才抱的都有,这让父母更没有了方向。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的,还得靠心理学知识来提供技术支持。

婴儿建立安全依恋感很重要!

先说说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安全依恋"。

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婴儿从0~18个月期间,他们的重要社会心理任务是解决"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完全依赖父母:

如果父母能够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宝宝相信父母会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他们是值得依靠的;

如果父母不能常常满足宝宝的需要或者有时候满足,有时候不满足,宝宝就会形成不信任感,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无法信任的。

依恋理论的研究表明,婴儿和父母(或主要照料人)建立安全依恋感非常重要:

✔ 如果宝宝和主要照料人是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他们能够把照料人当作一个安全堡垒,作为他们大胆探索外部世界的后盾,对陌生人也比较友好。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当主要照料人离开的时候会很不安,但不会闹得特别厉害;当她回来后,他又能够比较快平静下来。

而当宝宝是焦虑型的依恋关系,他们会经常黏着照料人而不愿意去探索陌生环境,害怕陌生人。当她离开时反应强烈,大声哭闹。即使当她回来,他们也不容易平静下来。

6-15个月,大部分孩子会体验这种和主要照料人分离的焦虑,我们称之为分离焦虑。不同的是,有安全依恋感的孩子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被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而焦虑型的宝宝不能接受分离,难以抚慰,独立性和探索欲较差。

另一个研究还发现,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在饿了的时候放声大哭,一旦妈妈靠近他,还没开始喂奶,他们就已经不哭了。这说明,在头几个星期里,他们意识到了妈妈的照顾行为,所以当妈妈靠近时,他们知道妈妈来照顾他们了,就停止哭了。

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来学习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进而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安全依恋感的建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来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从安全依恋的角度来说,宝宝哭了,父母应该怎么做,就比较清楚了。

了解宝宝啼哭

我们再了解一下宝宝的啼哭。

首先,宝宝的哭有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0~3个月期间,如果父母对婴儿的反应比较及时而恰当,会有以下"好处":

✔这些孩子长到8~12个月的时候,比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孩子,哭得少多了;

✔这些孩子(8~12个月)的沟通方式发展相对要好,比如,他们会利用脸部表情、手势、牙牙学语的声音来和别人沟通,而不需要总是用哭声。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对宝宝的哭声有时候反应及时,有时候又不管,这种不规律的方式让宝宝无法判断父母到底会不会来满足他的需要,这样的宝宝无法信任父母,反而会哭得更多,比较难抚慰。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宝宝哭声的规律。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宝宝的哭声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出生到6周,哭声的次数逐渐增多并在第6周达到高峰。之后会逐步下降,到4个月~12个月,宝宝哭声的次数就比较稳定了。所以宝宝满月以后可能啼哭次数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紧张,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是这样的趋势。

陈博士的经验:

对宝宝的需要作出比较及时和恰当的反馈,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哭,就马上把他抱起来。可以用各种方式做出反应,比如:

  • 走过去,检查他们的尿布,看看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 也可以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皮肤等......

最不理想的做法是对宝宝的哭声置之不理,这样会破坏宝宝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伤害宝宝和爸妈的最初的信任。

宝宝哭闹,不同月龄不同情境应区别对待

妈妈疑问:有求必应会不会把宝宝宠坏了?有很多父母会产生疑问,如果宝宝一哭,我们就去抱或者有求必应,会不会把宝宝宠坏了?

陈忻博士答:这个顾虑很常见,不过希望能打消这种疑虑。

● 0~3个月的宝宝

他们的哭声是真实的信号,反映了他们的生理状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宝宝哭了,肯定是有真实的需要。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没有能力通过假装哭来控制父母,因为他的认知和思维没有发展到理解"行为和后果"这样的逻辑关系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及时反应,并不会把宝宝宠坏。

● 7~9个月的宝宝

宝宝的认知和情绪飞速发展,啼哭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变得 "有意识"了——因为他们慢慢明白哭声所带来的后果。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婴儿喜欢对着某个特定的人哭。

● 9~12个月的宝宝

更是能够把哭声和一些身体语言结合起来,比如,一边哭一边看向主要照料者,向他们做一些手势等等,来"诉求"他们的需要。啼哭逐渐成为了有指向的社会行为。

● 12个月以后的宝宝

孩子的啼哭真正逐步变得有意识起来。他们开始知道怎么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了,而且通过前半年的练习和声带的发育,他们对哭声的控制更加娴熟,不仅会大哭,还会尖叫,变着调子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个阶段,宝宝一哭父母就飞速去抱,就会像很多妈妈抱怨的那样,宝宝会越来越频繁地利用哭来胁迫父母。这个时候父母才需要注意,不能被孩子的哭声所控制,不能孩子一哭就抱。

要记住,建立安全依恋感并不是靠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来实现的。对于哭声父母要怎么反应,要根据孩子的月龄和具体的情景区别对待。

做到2点减少宝宝哭闹

这样做可以减少宝宝哭闹,让他快乐:

1、主动和宝宝一起玩

从6个月起,宝宝对周围事物开始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手眼协调能力也增强了,对语言的理解也越来好。当父母发现宝宝有了利用哭声来召唤家长的能力,就要注意不要被他们控制,而是要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

如果父母能够经常不等宝宝召唤,就主动和他们一起玩。跟他讲话,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如果家长能够安排宝宝各种有趣的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可做, 他们就不会觉得很无聊,而且经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会一天到晚让妈妈抱。

而且,当宝宝越小的时候,多花时间和他们一起玩,他们就会从学着怎么玩,慢慢过渡到怎么自己玩。当他们1岁多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玩一会儿,而不会时刻需要人陪。

2、尽量和宝宝建立情绪上的良性循环

随着宝宝会爬会走,由于妈妈禁止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对妈妈表示抗议的哭声越来越多,而且为了表达强烈的情绪,往往是大哭和尖叫。父母对宝宝的这些变化要有预期和耐心。 这个阶段,对环境的布置很重要,尽量减少不安全的因素,鼓励他们安全探索。

与其常常禁止孩子不能拉窗帘,与其禁止他们去开拉柜子门,不如用安全扣把装有不安全物品的柜门扣住。这也禁止那也禁止,会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消极情绪,宝宝也容易体验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

所以,

在这个阶段,

父母对宝宝要多点耐心,

多表达支持和爱,

就可让孩子减少哭闹,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

延伸:心理学小知识

作为父母,要了解婴幼儿的发展规律,他们的哭声、认知、情感等等是怎么发展的。然后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个性和兴趣。对于宝宝哭了怎么回应,要基于这样的基础,随着年龄的不同,情景的不同,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也应随之改变。

心理学小知识:

艾里克森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质,这些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在0~2岁,主要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在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父母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相关资料继续学习。

-End-

本文经陈忻老师授权发布。文章原名《宝宝哭,抱还是不抱?和安全感的关联到底有多少?》。最初发表在《为了孩子》2014年1月刊。后来在微博@陈忻-儿童心理、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都有发表过。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