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心病?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这几点

文 / 大庆网
2018-08-23 09:26

万事皆有因,心理疾病也是一样,市第三医院心理保健咨询单元主任王海娜告诉记者,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过重的心理压力

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女孩回国后,在一次节日庆祝时跟同学们喝了不少酒。第二天她觉得难受、恶心。百度一下,天啊,这么喝酒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造成大脑损害。一周以后就需要面试,这可怎么办?她无法学习,还感到头晕,感觉有什么东西从头上流,像是血。还感觉“东西”流到心脏,不走了,堵在心脏。这东西又流到肠子,感到肠子断了。

这位“海归”得了疑心病。她为什么会得疑心病呢?医生分析,这位“海归”可能是因为面试等的巨大压力,造成发病。

适度的心理压力使人产生一种紧迫感,有助于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工作效率。而持续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使人的大脑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失调,演变成为心理生理障碍或身心疾病。

“好人”和“聪明人”就是由于过重的心理压力,而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不良的个性特征

H女士被家人带来向彭龙颜求助。就诊时,H嘴不停地动,就像吃了什么东西。H说:“家里的保家仙折腾我啊,我的心啊,像有把小刀在割,真是万箭穿心啊。我的肚子里啊,有团火,烧得我没处躲、没处藏。”接着她又颇有感慨地对医生说:“你就是日本宪兵队的小队长,你前世打过别人一嘴巴子。”医生很平静地观看着H“表演”,问:“你咋知道我前世打过别人呢?”H说:“你脸上有颗痣。”医生说:“大仙跟你说话吗?”H说:“大仙在肚子里,经常说话,还抢话。”

彭龙颜告诉记者,H得的病是分离(转换)性障碍。患此病的人一般具有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这类人在一些刺激或暗示下,常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等方面的紊乱。

个性与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外向豁达、情绪稳定的人,遇到紧张刺激后,一般能理智地对待,在短时间内平息消极情绪。而内向、神经质的人,通常难以摆脱紧张刺激的影响,使心身受到伤害。孤傲、敌意、自我中心的人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心身障碍。

王海娜说,一些个性特征是某种心身疾病的心理基础。比如,有一类人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又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这类人患冠心病以及继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常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轻易外露,并有洁癖,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则往往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善于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中。

 严重的失意和挫折

一位退休的工会干部来到市第三医院,找到了杨海波。他心情很差,还曾经自杀过。以前,这位老人上班的时候,每天都很忙,但是觉得过得很充实。可是他退休了,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干的了,失落感排山倒海袭来,于是他产生了很强的自杀想法。

杨海波告诉记者,很多退休老干部来看病,是因为不适应退休生活,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人们遭受失意所带来的负面感受,如果得不到缓解,便会造成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严重的能导致心理疾病,领导干部遭受失意所带来的后果要比一般人失意的后果严重得多。人们受挫折后常出现血压升高、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头痛等生理反应;也会有焦虑、冷漠、抑郁、攻击、退化等表现。攻击行为一般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甚至指向自身,引起自伤或自杀。有些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挫折带给他们的打击较重,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相对也较强烈和持久,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不正确的思想方法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干部来到市第三医院求助。他工作特别认真,但一次工作失误成了他过不去的“坎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特别没有能力,别人督促他做什么事也不愿意去做,慢慢开始觉得脑袋反应慢。一动笔,就觉得大脑空空的,他还郁郁寡欢,不愿意跟别人接触,也不愿意说话。一个月瘦了10斤。

王海娜说,就好像在沙漠中发现了半杯水,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有的人看到,会觉得很开心。接着想,我已经有了半杯水,还能去找别的水,活着走出沙漠。而有的人看了这半杯水,就可能想着,就这么点水,我走不出沙漠了。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往往围绕着消极的事进行一系列思考。而且也往往把这些不能、无望、无用的感觉放大。

正确的思想方法能很好地支配人的行为,达到预定目标。而一些机械的、僵死的、片面的思想方法往往陷入误区,走上歧途,甚至形成偏执状态,无法摆脱,久而久之造成某些心理疾患。这些人往往把失败感人为地夸大,视为不可逆的、长久不变的,并认为会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上去。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身心方面的缺陷,从而对自我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种态度影响到对未来的看法,致使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并可能因此失去行为的动机,这种否定性的经验最终可能导致自杀。

为什么会得心病?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这几点

护士引导住院患者做运动。

消极的情绪

中年女子I到市第三医院就诊,她患病已有十多年了。嗓子眼儿就像有什么东西堵着,咽不下去,吐不出来,但是不妨碍吃饭,她的胃有时候也疼。病好像是兜里揣着的,说犯就犯。她的丈夫说:“我们去了不少医院,有的医院说这个病我们得常治,给我们开了一千多块钱的药,刚开始吃还挺好使,过几天又不行了。大夫,她到底得了啥病啊?咋总犯呢?”I也说:“肠镜也做过了,胃镜也做过了,药也开了不少,还是说犯就犯,实在没招了,才来到第三医院。”最后,医生并没有给I开药,他说:“你只要少生气,这病指定好。”I只花了挂号费就走了。几天后,I告诉医生自己真的好了。

医生告诉记者,这种病,中医叫梅核气,西医叫癔球,是精神焦虑转换到了躯体,患者感觉到嗓子眼儿有东西堵着。得梅核气的人一般都爱生气,做事儿要求完美,所以,这个病从情绪来,要想病好,就得调整好情绪。否则吃什么药,都得复发。

愤怒、憎恨、忧愁、悲伤、恐惧、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一方面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另一方面,这些消极情绪又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或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如果这种情绪非常强烈或持续出现,将会引起心理机能或生理机能病变。所以,我们应保持愉快而稳定的心境,防止不良情绪的侵蚀,这是身心健康的保障。

王海娜说,不良的心理往往引发不良的情绪。常见的不良心理有嫉妒心理、虚荣心理、贪婪心理、自负心理、空虚心理、多疑心理、悲观心理、疲劳心理、孤僻心理等。

不利的环境因素

高中女生J,个子矮矮的,眼睛低垂,不愿说话。她对医生说:“医生,我无法呼吸,我想自杀。”说完眼泪流了出来。

原来,J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其父母在外地打工。成长中,J不断接触新事物,并被它们吸引,比如《心理罪》《诡案组》等电视剧,里面的情节都让她像看到一个新世界一样兴奋不已。但爷爷奶奶总对她说不要瞎想。每次跟父母通话,父母都在教育J不要总给奶奶找麻烦。J逐渐对他们的电话感到恐惧,开始害怕接他们的电话。奶奶也责骂J:“你不要给父母拖后腿,你的父母很累,他们已经很不容易了。”当奶奶与父母这样时,J总会低下头。

J渐渐地觉得家里没有她的位置,也接受不了来自外界的各种恶意或是善意,总是乱发脾气,头疼,心里感觉非常糟,并且害怕听到声音,尤其是救护车那种急切、紧张的声音。J感到窒息,想到了自杀——既然自己活着是个累赘,那为什么活下去呢?J想了很久,便偷了家里的刀,藏在了自己的枕头下,但迟迟不敢行动。爷爷奶奶发现孩子不对劲,陪她来看医生。

任凯说,J患上的是抑郁症,这与孩子得不到爱有关。起初的渴望到最后的无奈,经历着渴求、失望到绝望的历程。青少年抑郁可能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表现叛逆、自闭、心烦、逃学。只有深入交谈才能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青少年的抑郁往往与家庭因素有关。家庭关系的改善有时就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的良方。

显然,这个例子中家长对孩子过度忽视了。可是有的家长又过于关注孩子,使得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替孩子安排好了所有的事,连孩子的未来都设计好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王海娜说,很多孩子的心理疾病跟环境有关,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环境莫过于家庭环境了。无论是忽视还是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