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抑郁和睡不好的人在同一个脑区遇到了问题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着糟糕的睡眠。甚至对那些症状尚未发作的人来说,睡眠问题也总是较抑郁症提前到来。
“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但前人对两者关系背后的脑机制还不清楚。”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在上周接受采访时说。
程炜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人脑功能连接调制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机制 (Functional Connectivities in the Brain That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Problems and Sleep Quality)》 7 月 25 日在线刊发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称,这是首次发现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经费支持。
论文的研究团队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头,团队成员还包括来自华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冯建峰 2010 年作为“千人计划”(一项吸引海外教授回国的计划)引进人才来到复旦大学,此前在英国华威大学,他也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在 2010 年左右,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冯建峰在接受研究员新闻中心采访时说,团队基本整合了包括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和青少年脑认知发育研究(ABCD),及欧洲遗传影像数据库(IMAGEN)。
新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网站上的研究基于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的 1017 名参与者,他们的脑影像数据显示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
具体来说,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
——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
——正是这些同步性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
冯建峰认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的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
这种可能被用于临床的做法和此前的睡眠治疗法完全不同。睡眠治疗法通常是通过剥夺睡眠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善情绪。《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临床精神病学教授、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药理学诊所所长理查德·A·弗里德曼称,约 60% 的抑郁症患者在数小时内明显感觉改善。除了有点疲劳,没有其他副作用。
同时,它可以用来补充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并且医疗界还无法解释为何抗抑郁的药物难以戒断。
尽管睡眠剥夺法的支持者抱怨,这种疗法被低估了,由于缺少专利,在全球推行缓慢,但同样有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指出,睡眠剥夺疗法的证据有待加强,昼夜节律系统紊乱本身也可能带来类似抑郁的症状。
基于神经学研究得出的刺激办法也许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目前距离临床研究尚有时日。2016 年,冯建峰团队试图对抑郁症脑功能异常区域进行精准的定位,相关论文发表于《脑》(Brain)杂志,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
题图来自 Mikaon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