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团队揭示抑郁症与睡眠问题之间的脑调控机制
抑郁问题,睡眠问题以及脑功能连接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脑功能连接调制抑郁问题与睡眠问题的关系。 研究图表 摄
中国学者领衔国际合作团队揭示抑郁症与睡眠问题之间的脑调控机制
中新网上海7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抑郁症与睡眠问题都总是“相伴相生”,两者关系早在百年前已为人类了解。但罹患抑郁症为何会伴有睡眠问题,却至今未解。
复旦大学26日披露,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的研究人员组成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在脑神经机制层面为这一问题给出答案。
睡眠以及抑郁问题相关联脑区以及脑功能连接在脑中的分布情况。 研究图表 摄
其研究结果显示,外侧眶额皮层,楔叶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共同构成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据了解,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
美国当地时间25日,团队相关论文发表于精神疾病顶级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该项研究对公共健康的意义尤为重要。
据悉,抑郁与睡眠问题是困扰现代人群的两大心理健康问题。当下,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夜生活过多以及依赖电子产品等原因,约三分之一的人群都存在睡眠质量较差,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增速达到18%,其中,中国就有5400万患者。抑郁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残的首要因素之一。
据了解,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接受采访时表示,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
据介绍,通过整合国际两大脑影像数据库: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以及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研究人员对近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即,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显著升高。冯建峰指出,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据冯建峰介绍,在2010年左右,该团队就开始开展抑郁症研究。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和医院的神经科医生、神经生物学家、数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在抑郁症“寻根”过程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据透露,该团队在2016年发表于《脑》(Brain)杂志的精准定位抑郁症脑功能异常区域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实践显示,相关技术能够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约46%的临床症状,对于难治性抑郁症也能改善近33%的症状。
程炜表示,目前,其所在团队正在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冯建峰亦对记者表示,目前,团队已基本整合了包括英国生物银行(UKBiobank)、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和青少年脑认知发育研究(ABCD),及欧洲遗传影像数据库(IMAGEN)等在内的多家国内外现有基因影像数据,并联合多家医院着手采集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兹海默症、自闭症以及脑卒中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大规模基因影像行为全维度数据。他希望其团队能够利用全维度、多中心的生物大数据,发展一系列新型智能算法,“寻根”脑重大疾病,开发更多临床治疗的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