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抑郁症何以“常伴”失眠?中国科学家最新解谜有望助力攻克抑郁症
罹患抑郁症何以通常伴有睡眠问题?尽管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早已为人所知,其背后的“所以然”却长期不甚明晰。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凭借10000例以上样本观测数,首次在脑神经机制层面解谜。
研究结果显示,在脑区靠近眼睛部分——外侧眶额皮层,楔叶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共同构成抑郁问题与睡眠质量关系的脑神经环路基础。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抑郁症与睡眠问题的共病病理机制,有望为改善大众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问题,甚至治疗抑郁症带来革命性突破。今天(26日)凌晨1点,团队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睡眠以及抑郁问题相关联脑区(AC)以及脑功能连接(BD)在脑中的分布情况 课题组提供
临床上,7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问题,而有睡眠问题的群体患抑郁症或焦虑症的风险亦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群体。为了探究原因,当下流行的脑功能影像数据成为了研究人员展开研究的着手处。“简单来说,我们通过对大样本脑影像数据的挖掘,找到了调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脑神经环路。”研究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炜介绍,通过整合国际两大脑影像数据库:美国人脑连接组计划(HCP)以及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对万名被试的影像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这一数量之多,居全球同类研究首位。
课题组发现,睡眠质量较差人群的外侧眶额皮层(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功能区),楔叶(自我相关的脑功能区)以及背侧前额叶皮层(短时记忆相关的脑功能区)等脑区间的信号同步性(功能连接)显著升高;同时,这些神经环路在具有较高抑郁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现显著升高的模式。正是这些同步性增强调制着抑郁与睡眠间的关系。对此,冯建峰对一种可能性进行了阐释,他指出,这些脑区间的连接增强可能使得这组人群长期处于某些负面情绪中,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找到同时与抑郁和睡眠问题相关联的脑神经环路,意味着将在临床层面为针对这两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脑区。通过对这些脑区进行特定的刺激,或将同时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在2010年左右,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冯建峰介绍,其研究团队与抑郁症研究的渊源由来已久。联合国内外多所高校和医院,这一国际成员人数接近三分之一、聚合了神经科医生、神经生物学家、数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各领域人才的团队,在多年的抑郁症“寻根”过程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屡次发表于领域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分子精神病学》《脑》《大脑皮质》等。
其中,团队于2016年发表于《脑》(Brain)杂志的精准定位抑郁症脑功能异常区域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利用1Hz经颅磁刺激对团队研究定位的异常脑区外侧眶额皮层进行刺激治疗,经过一个月的疗程,临床显示能够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约46%的临床症状,对于难治性抑郁症也能改善近33%的症状。“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抑郁症显著关联的区域大脑眶额皮层中涉及奖赏以及非奖赏功能的脑区呈现相反的异常模式,这提示我们抑郁症可能的病因是大脑中“正(奖励)”和“负(惩罚)”神经调控的失衡。目前,我们也正在与国内多家医院合作,紧锣密鼓地推进更进一步临床试验。”程炜透露。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