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文 / 萌芽研究所BUD
2018-07-23 19:32

我家孩子的学校离家有点远,加上我们小区出行特别堵。特别是周一,如果早上7点15分出门,分分钟可能在路上堵上一个小时也到不了学校。

所以对我和孩子来说,“时间”在这个场景里,非常重要。

不过,也因为这个特殊的场景,时间管理成了 Joshua 和 Eric 三岁后,就需要学习的事情。

虽然我之前也会零星地和孩子谈时间的概念,但始终不像堵车迟到这个话题,是他们兄弟两每天都要遭遇的,久而久之,我也借这个机会,和孩子进行了更多、更丰富的时间管理的讨论、活动和项目。

目前来说,时间管理的意识在我家两个孩子身上的大致表现是:

• 知道几点起床是“黄金时间”

• 知道每天玩iPad的固定时长

• 知道每天自己学习、玩耍的基本节奏

• 知道几点睡觉,并知道全家人的作息

• 知道如何使用秒表、设定闹钟,自己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单项需要花多长时间。

之前文章里大家留言问我,为什么我可以一边照顾孩子,还可以高产地开发课程和维持写作,这里除了长期以来大量的写作沉淀和课程知识输入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分配上的高效合理。

所以我想和大家谈谈这套基本的时间管理术,里面的很多经验方法,我想也同样适合每一个家庭,可以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引入看看。

时间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时间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原则是,孩子年龄越小,我们越不应该把“时间管理”当成是孩子的“重担”。

比如我收到很多妈妈留言问我:

• 2、3岁的孩子一点时间概念都没有,要不要管?

• 每次出门前孩子都拖拖拉拉,可急死人了,怎么办?

这些对于孩子时间观的焦虑,其实是“操之过急”的。

先来看看我们成年人自己的时间管理,我在工作中也时常遇到很多零碎的任务,虽然正在写稿,但中途又需要我加入各种会议,参与做决策和其他安排,发稿后我又要回复大家的留言和消息……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基本上我的每一天都处在所有等级的项目交织在一起的“待处理”状态,这个时候,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我会运用“四象限法则”(Four Quadrants for Time Management)的方法: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 这件事情很重要,也很紧急

• 这件事情很重要,但不紧急

• 这件事情不是很重要,但很紧急

• 这件事情不是很重要,也不紧急

这个方法很常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便详细地介绍过,我也很喜欢用这个方法,因为对我来说,区分好不同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决策时就会帮助。

我可以以此判断,第一优先顺序要去做什么,以及每个任务间如何调整,对于一些并不是很重要也不紧急事,我就会考量我应不应该跟进,或者还有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

“四象限法则”也是可以迁移运用到教养中的但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认知程度进行简化。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循序渐进地把核心概念教透,这样子孩子在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上,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2岁+:区分时间管理基本概念

区分事情的重要性,是孩子了解时间观念的第一步。

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的,比如还分不清楚重要和紧急、想要和需要这些概念,这不能怪孩子哦,学龄前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中,执行能力也不稳定,出现反复模糊的判断是正常的。

但如果我们能越早渗透给孩子关于“重要”、“紧急”、“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在讨论时间话题的时候,孩子也能更好地和我们同频了。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可以先主动地告诉孩子这两者的区别,比如我会和孩子说:

• “我很需要喝水,因为我口渴了。”

• “我想要去散步,因为可以放松一下身体。”

引导孩子明白,“需要”所代表的含义是需求,如果很口渴但一直没有喝水的话,那么身体会很不舒服,这个便是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但是“想要”所代表的含义是喜好,我虽然很想去散步,但是如果现在没有去散步的话,其实身体也不会很不舒服,我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这个便是对我们来说,“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稍微等一等。

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等我们发现孩子对需要和想要有了基础概念的时候,便可以继续延伸加入更多的“时间限制”(time limits),比如引入“延迟时间”,接着前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继续延伸讨论:

• “我很需要喝水,因为我口渴了,所以我需要立刻去喝水。”

• “我想要去散步,因为可以放松一下身体,但是我可以等洗干净碗筷后再出门。”

以及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区别,比如这么说:

• “我很需要喝水,我也很想要喝水。”

• “我很想要去散步,但是我需要先把碗洗了,所以我可以再等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固定的场景,高频地和孩子讨论这些事情,孩子对于“需要”和“想要”的基本认知就会更清晰。

让孩子明白,原来有些事情是我同时“需要”和“想要”的,有些事情是我需要但不想要的,有些事情是我想要但不需要,有些事情是我既不想要也不需要,这些最常见的情景,都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时间的“轻重缓急”概念。

3岁+:引入时间管理相关游戏

如果说2岁+是父母有意识地通过对话,来启发孩子了解“想要和需要”的特殊阶段,那么3岁+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分概念了。

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情况,给孩子写满了各种事物的小卡片,并且放置两个框,一个叫“想要”,一个叫“需要”,然后让孩子判断,到底小卡片哪些属于“想要”,哪些属于“需要”。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比如我家孩子之前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卡片上写了:玩具车、曼陀罗、蜡笔、电脑、手机、音乐、绘本、上学、甜甜圈、菠萝包、洗澡、睡觉、散步、踢球、跳舞……

卡片可以包罗万象,关键是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向孩子提问,“你觉得你是需要玩具车,还是想要玩具车?”

提问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而在于让孩子思考,自己到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安排、玩的玩具、流程和做法等,这便是让孩子进一步建立“轻重缓急”的关键过渡期。

除了游戏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特殊情况”,是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的。

我之前在公号《你问萌芽答 | 孩子总是吵着买买买怎么办》里提过一个方法,延迟法。也是很好的既能够解决2、3岁孩子“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的问题,还能让孩子设身处地去思考时间概念,通过一个逐渐延长的实现时间,拉长孩子忍耐时长。

•“妈妈,给我买玩具好不好?”

•“好的,等妈妈把这个清单上的所有东西都买完了,再买给你。你可以先帮帮我把东西都收拾下吗,有你的帮忙一定会快很多的。

•“好的妈妈。”

•“谢谢你等我了,这是你的玩具。”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举的例子里,重点不是“是否答应孩子的玩具要求”,而是逐步延长孩子的“想要”(这个层面表示“欲望”)清单的忍耐时间,比如最初可以是半个小时,到一天,到一周,再到某种目标的制定,或者某个节日的惊喜……

关键是,孩子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能够逐渐积累起对时间的判断感,比如倒计时、数数字等基本的概念。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我们和孩子使用了延迟法,代表我们是愿意答应孩子的想法的,不要用延迟法故意欺骗孩子哦。

我们还是要去实现它,因为孩子也需要感受到,我们一直有在倾听他们的愿望,也会遵守自己的约定,这样子才有持续的激励效果。

4岁+:引入“时间小偷”的概念

在时间概念上,学龄前的孩子出现反复、不稳定性是很正常的,比如我们常见的孩子拖拉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入“时间小偷”的概念,让孩子明白“拖拖拉拉”对于“需要去做的事情”来说,是会产生自然后果的。

需要补充的是,四岁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节点,两、三岁的孩子也可以引入“时间小偷”的概念概念,但他们的认知,还处在理清楚到底什么是“需要”去做的事情层面,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在讲故事、熟悉情景的认知开拓层面。

我家哥哥弟弟开头为什么对于时间管理能够细致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因为他们深刻地曾经体验过,“时间小偷”把自己时间偷走了的自然后果。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回到一开始说的,我家两个孩子上学会堵车的状况,每天如果超过了7点15分,我们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就会特别长,导致的结果就是长时间的迟到。

所以对于我们家来说,导致我们超过7点15分出门的情况,都属于「时间小偷」。

在实际操作中,我会按照这四个步骤给孩子引入“时间小偷”的概念:

  • 第一步是对时间小偷下定义。

找机会和孩子一起沟通“为什么迟到/去不成/没完成计划”的原因,比如:

“不必要的约定”“难以进行的计划”“乱七八糟的准备流程”“不周详的计划”“塞车或迷路”“睡过头”“拖拖拉拉、速度太慢”……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计划安排。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让孩子了解这些“时间小偷”的特点,是让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很重要的一步。

  • 第二步是解释时间小偷的存在。

当我们因为一些意外确实出发晚了,并堵在路上的时候,孩子也会急躁地问:“为什么我们堵在路上,为什么车不开?”,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简单地告诉孩子:

“因为我们遇到了时间小偷,他把我们的时间偷走了!

时间小偷长怎么样的呢?他最喜欢让我们睡懒觉/收拾东西太慢了/发呆没记着看时间(加入客观描述词),我们一不留神,时间就被偷走了。

现在路上也堵,我想我们得做好心理准备,得迟到了。”

  • 第三步,当孩子已经意识到了“时间小偷”的存在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赶走「时间小偷」。

比如我和孩子们就会制定策略,把要提前准备的衣服、玩具提前收拾好,并且让孩子意识到这些做法可以赶跑“时间小偷”,这个时候就是强化“需要”的作用了,“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赶跑时间小偷。”

  • 第四步,强化并巩固。

我们在强化并巩固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平常心。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行为反复是正常的,我们只需要和孩子做好沟通。

比如我会说“嗯,这次我们又被时间小偷逮住了,已经连续三天了,你觉得我们还可以怎么做才好呢?”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优化,只有当孩子真正意识到,原来和时间小偷的对战,是自己应该要去做的事情,这个内在驱动力才会巩固起来的。

其实时间管理的议题很大,除了我今天文章里说的这三点,还包括对日程的计划、生活作息的规定等,如果真的要讲透这个议题,我还需要再开下篇专门讲“流程规划”。

今天聊的更多的是“时间概念背后的思维模式”,是我认为孩子需要了解的第一课。大方向还是让孩子能够更细致地区分“轻重缓急”,最终能够像我们一样:

了解什么事情重要且紧急、什么事情紧急但不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但紧急、什么事情不重要也不紧急,这样孩子才能建立对事情和项目的“优先顺序”(Priority list)的概念。

萌芽|每个孩子都该学会的时间管理术(附分龄引导策略)

比起费尽心思思考如何规定孩子的时间(类似几点睡觉、几点起床),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些时间对自己的价值和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让孩子和时间做朋友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时间产生掌控感的第一步,我们都需要趁早和孩子聊起来。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关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复关键词☟

—「资源」,送10000G国内外前沿的育儿资源包;

—「教养」,送系列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教养问题,附带解决方法;

—「早教」,学习每个妈妈都应该知道的早教避雷重点和各国早教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