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么容易开心,还是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就这样找上了我......
作者丨Dasiy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许多人大概会觉得,得了抑郁症,就像被突然扔进一个黑暗的谷底,再怎么求救,都无人应声。
一开始我也都无法接受。
“我是个天天吃巧克力、对着《老友记》哈哈大笑的人啊!”记得刚被诊断定性的时候,自己无奈地对医生说。
摄入蛋白质、维生素D与黑巧克力,我一直在做。
完全知道情绪是激素的奴隶,所以医生建议的该尽量跳出来看待,早就明白了。
自己的问题,自己都明白。我觉得,身为一个道理都懂的病例,写点心得体会,大概比较有益处。
对待痛苦,耐心一点
回想10年前和一些还算阳光的病友讨论的内容,有些人的情况是这样的:希望他人能不用自己发声,就能确切知晓自己的痛苦。然而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即便你发出了声音说“哎,我好痛苦”,也依然是无法让他人感同身受的,何况默然不言呢?
并不是他人特别冷漠无情,而是,一来共情能力实在是一种天赋,并非人人都有;二来世上每个人活着都不易,大多数人自己的苦痛都应付不来,更是无暇顾及他人,再复刻一次他人的痛苦——就像许多上班族累了一天,没力气再看深刻的悲剧,只想看点段子笑笑似的。许多看似无情的人,实际也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应付,所谓众生皆苦。
除了极少数的交流断裂是出于恶意,大多数人对他人精神求救的忽视,是因为自顾不暇;或者是,人类本就无法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后一种情况,是可以通过诚恳地交流来改善的——如果由于他人无法即可感知你的痛苦,就继续深化到自我厌弃、自我隔绝的地步,就不太好办了。
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与至亲的离去,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内心痛楚,都是自己的价值观在自我折磨。我们会发现,那些长期从事创造、创意工作的人比较容易患抑郁症;而重复简单劳动比例占工作大半部分的人,比较容易过得平和或者开心。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重复、简单的工作比较能有成就感吧。
这种自我折磨,其实也是种自我防卫。即,我们感受到的大多数痛苦,都是身体与精神为了保护我们而做的,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的必经过程。
所以对待痛苦,可以耐心一点。
别去强行对抗自己的坏情绪,let it be
情绪持续低沉的诸位,一定有类似体验:一开始,你因为恐惧这些那些来自外界的否定而不高兴(不开心、自我厌恶之类的);后来,你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习惯性恐惧仿佛阴云不散。你想尽一切法子找乐,但一来快感缺失,你高兴不起来;二来被控制久了,你高兴了一下子,下意识地便会反省:“我这么高兴?我是不是好啦?是不是躁狂了?”
然后,又沉回去了。
强迫症与焦虑症反应强烈的人,尤其容易如此反复。久而久之,这种持续的、无缘无由的痛苦,取代了原本有根有据的不快乐。那就糟糕得很了。
我的经验是,别试图一蹴而就;别去想天气什么时候变晴;如果阴翳不散,就不散吧,享受阴天沉闷;开心的时候,吃爱吃的东西,和喜欢的人聊会儿天,开心一小会儿;不开心的时候,就顺其自然地不开心吧,哪怕因此和同事或者朋友起了冲突,就让它发生吧,平静下来再去道歉。别去强行对抗自己的情绪,不然很容易让焦虑持续加深。
(写一个自己最近~呀也不是很近~的例子,比如春节去了苏州玩,开心了很久很久,然后就平静下来。然后又去湖州见了爸爸,也很开心。可是没能见到妈妈,略失落。但不可以回避这种失落,而是告诉妈妈我想她。)
人总觉得自己理性,其实不是的;大多数人本身就是不健全的动物,生活在荒诞到经不起细想的处境中,一不小心就容易显得滑稽。你甚至不是你认识的自己,而且并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接受了这一点,反而会放轻松些,强迫症与焦虑,大概也会好一些。
所以,别把自己身处的境况太当回事。人本来就容易掉入各色荒诞之中。
就像一个冷笑话说,算命先生算卦,“你前三十年要受穷……”“那我三十岁后就富裕啦?”“不不不,你三十岁后就习惯了……”(这个笑话我笑了好久,类似的还有:从前有个人,他的小名叫“小蔡”,然后他就被端走了...... 笑完还会想,咦,我笑点这么低,当初是怎么得抑郁症的呢?)
细细想来,三十岁后习惯了穷这件事当然让人很沮丧,但被不良情绪包围久的人自然明白:习惯了也挺好。而且,如果不抱期望值,偶尔还能获得一点命运的惊喜呢!
当然,这些经验只适用于季节性情绪失调或其他日常案例,或者说,SCL-90测试200以下的;再往上,就得找医生了。
(来来来,看帅哥肉体有助于心情好)
病情反反复复,怎么办?
《风声》结尾,周迅说: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自然没那么悲壮,权当以身作则,神农尝百草,留个总结。
我是去年十月下旬,本来稳定了4年多的情况又开始恶化的。那个时候,已经断了1年半的药。
当时一度加大了日常运动量——也就是从每天仅限走路上下班,变为加了每隔一天在家做个2次15分钟的hiit再加半小时瑜伽而已(跟一朋友每天跑十公里、孕期还做瑜伽没得比),事后证明是错误的。
原本想得挺好,加运动量可以靠内啡肽和多巴胺解放情绪嘛(有性伴侣的可以考虑别的方式)——结果就把不爱运动的自己膝盖给弄伤了。
教训是:运动量并不跟快感成正比;运动创痛对情绪也谈不到什么缓解;累伤了身体,并不会有相应的激素补偿,反而容易让自己不开心。
所以要缓解抑郁的话,在自己已习惯的运动量上,适量加一点。关键是要能坚持下来,比一次性加大量自虐好很多——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运动产生的激素分泌,而非伤痛本身。
除了运动加量之外,为了缓解情绪,本来打算休假一年的我临时接了个完全不赚钱的但本以为会很喜欢的工作。当时是试图用拼命工作逃避抑郁;结果这工作走歪了,情节非常丧,导致旧的坏情绪挥之不去,新活儿本身变成了坏情绪来源。
教训是,如果想用工作来缓解情绪的话,也不能不挑拣。一般想法中“活儿很累所以你无心去想不开心的事”,实际未必会成真。因为过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让已有的不良情绪继续恶化。这类似于运动不能盲目加量似的。
由上两条的教训:
针对不良情绪,并不是把自己折腾累了就好。
对抗疾病,需要体力。
体力变弱,意志力便下降。因此需要保持好的睡眠,规律的饮食。
吃饱睡好,才有力气对抗不良情绪啊。
重度抑郁到需要药物治疗者,基本会缺乏活力,会排斥一切社交,会不乐意动弹,会快感缺失。
所以我偶尔也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你还能对恋人发脾气,能有某种强迫症,那就还不严重,有的救……
在情绪不良的初级阶段,我的经验是,情绪本身,务求稳定。
求稳的方式,是对任何外界事务,尽量降低期待值。期待值越低,情绪起伏越小。相反,持久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会让人变得神经质。
我自己的SCL-90测试,强迫症、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得分偏高。具体起来,便是无法太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估计许多人都是如此。
这种情况,降低期待值大概是相对有用的:许多事并不因你的坚持而不变化。因此,放轻松些,大概会好些。坚守底线,别自残;别一昧陷入“自己坏掉了”的情绪黑洞里;积极寻求精神卫生科医生的帮助,按要求服药;和乐天派的朋友说自己的情况,接受他们善意的“嘲笑”。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