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文 / 海龟爹地
2018-07-04 21:27
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封面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我接到无数朋友的留言,大多是与我探讨家庭教育的。

见字如面,从过往的文章中相信不难看出我对家庭教育的执念。

我坚持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教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无论父母什么样的权势与财力,都不能成为孩子幸福与优异的分水岭。

而父母的品质,父母的认知,父母的行为,父母的格局,父母的教育那才是孩子飞翔的起点!

很多朋友都跟我就家庭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也希望我做更多这方面内容的分享。

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心得我以后会慢慢分享,但是在那之前我希望分享一点在家庭教育中我认为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它们能够确保我们始终在正确的家教道路上,不至于为术而离道。

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幸福出发

一、家庭教育,从爱开始向幸福出发

天下每一个父母都一定深爱自己的孩子。

因为这份爱,让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

这些憧憬无一例外都围绕幸福展开,期待孩子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和诺亚妈妈时常躺在床上畅想诺亚幸福的样子,可能我的孩子会成个艺术家,可能我的孩子会成个大学教授,可能我的孩子会成个创业领袖…

怎样才能让孩子过上我们为他设定的幸福人生呢?这个问题自然浮出脑海。

当我们俩开始为这些我们设定的目标去思考应该给孩子什么样教育时,就产生了很多自我质疑和否定。

让孩子的人生活成一款精致的盆栽,他幸福吗?

穷其一生帮他铺设的幸福大道,对他而言会不会是刀山火海?

他的幸福应该被谁定义?

这世上从幸福出发却直奔不幸而去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从一位心理医师朋友那里了解到不少以爱之名,相爱相杀的亲子案例,个个触目惊心!

我们期待孩子幸福,这个总归不会错,但是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但怎么才算给孩子奠定了幸福的基石?

回顾自己人生的过往,几经辗转,在诺亚一岁多那年,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 幸福就是一个非常唯心的状态,它关键在于自我的感知与认同,所以我们要将幸福的定义权还给孩子!
  • 幸福就是可以遵从内心去做人生的选择,而非被迫接受!
  • 幸福就是一种能力,能够胜任自己的选择的能力!
  • 幸福就是被需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因此在诺亚两岁时给他的那封家书中,文中有提到:“幸福是一种状态,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走的路,在这条路上放松愉悦的工作生活,发挥自己的天赋并获得认可。”

从那以后,我们决定不再具体去遥控孩子的未来(虽然还是经常忍不住畅想诺亚的各种未来),而我们的教育更多去培养他获取幸福的能力,期盼他有朝一日能够稳稳的接住自己的幸福。

教育一定是以爱为前提的,而爱就是尊重,是放手,是种下一粒因静待一颗果。

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言传身教

二、育人先修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对于孩子而言,最关键影响是榜样的力量。

我曾看过一部英国纪录片《7UP》,它忠实地记录了一群出自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成长轨迹。每隔7年采访一次,从7岁一直到56岁。

如果作为一部故事片来看,无疑它是失败的,结局平淡无奇。

片中除个Nick外绝大多数人都落入阶层固化的俗套,龙生龙,凤生凤,没有什么逆风翻盘的惊喜。

但作为记录片,它的真实一度让很多观看者唏嘘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我恰巧不是一个宿命论者,坚信成长的无限可能。我更多的从这影片中看到了父母和家庭教育对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在幼年就会不自然的模仿他尊敬的对象。这比告诉他道理管用太多。

中国自古也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人中智慧不难发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

台湾商业周刊的金惟纯先生就曾用质朴的白话阐释过这个道理。

他说一个人先得把自己活好!你自己活好了,你的状态就很好,别人就喜欢你,愿意跟你在一起,想成为你的样子。

孩子跟家长教育关系就是如此!

我们自身不爱阅读,孩子也只会对书视若无睹;

我们自身人云亦云,孩子也只会学得随波逐流;

我们自身胆小怕事,孩子也只会习惯逆来顺受。

因此,我们希望孩子成长,自己也就需要不断成长。

家庭教育从家长自身的修行开始。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自己坚持不下去,而非孩子坚持不下去。

我告诉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是并肩的同行人。

不过这点来说,也是真心不易。

比如我就曾告诉诺亚只有自律才能自由,但自己减肥却老不成功,哈哈哈…

但是我还是想让孩子看到我也在不断努力的尝试着改变与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跟孩子共勉。

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

升级

三、强化教育认知,探个性化教育之道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

除了上面提到的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天然就是孩子的榜样这一点以外。我对家庭教育的执念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个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起源自普鲁士,是大规模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体系、高效、但他的机制却容易忽略孩子个性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理念,是对其最好的补充,让孩子能够兼顾个性化发展。

而其中最能够因地制宜的就是父母。

因为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所能够给孩子的最因地制宜的启发与影响。

但当阅读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时,我发现只是重视远远不够,只是重视教育还可能适得其反。书中她把家长分为三种:

1、重视且懂教育的;

2、重视但不懂教育的;

3、既不重视也不懂教育的。

她说一头一尾都没事儿,重视且懂教育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品学兼优;而不重视也不懂的家长至少不会瞎掺和,孩子浑然天成,也很不错!

糟糕就糟糕在那群重视但不懂教育的家长,他们容易揠苗助长,破坏孩子的敏感期,摧毁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光是重视教育还不够,还要适当去理解教育,从而自己去探究适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教育方法。

说实话,我不是教育专家,充其量算个有点专研精神的爹。所以我也没啥资格班门弄斧的去解读“教育的本质”。

但是我信奉一点,教育本无绝对,只有适合和不适合。

对于教育理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的不同就会催生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方法。

无论是当年众星捧月的刘卫华(刘亦婷的母亲),还是后来高唱战歌的虎妈蔡美儿,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对教育有自我理解的父母,并在其理解之下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方式。

因此我们不用去生搬具体的方法,而去更多去领会他们具体行为背后的逻辑,根据自身孩子情况实施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去。

当然教育就是要让人具备成长心态,因此教育方法自然会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在跟孩子的教育摩擦中优化迭代。

至于我都迭代出了些什么方式方法,篇幅有限,在此不表,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步与大家分享。

人生之路,其漫漫其修远。

人生起伏,仿若吐纳之间。

在这无常之下,

如果我们可以以爱之名,向孩子幸福出发

如果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我们可以扩展认知,道术并举,循循善诱

我们自然就能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庭教育中比方法更重要的三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