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或成为抑郁症患者最新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目前全世界约有1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数量有增无减,形势相当严峻。抑郁症已成为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疾病,严重的抑郁症中有15%的人有自杀倾向。在中国,抑郁症的高患病率也十分突出。研究发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高达37.9%,严重抑郁者有4.1%。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普遍有效的方案,服用药物虽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有不容小觑的副作用,治疗过程往往也十分艰难和痛苦,病情好转后还面临着很高的疾病复发率。因此,单纯的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并非抑郁症康复的长久之计,即使医生也多不赞同这种治疗方式。那么,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帮助缓解和治疗抑郁症呢?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共同对抑郁症患者运动干预作了有益尝试。
“需建立抑郁症高危人群的综合防治模式,寻求药物、心理治疗之外的医体融合干预方式。”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近日在首届抑郁障碍高峰论坛暨首都医体融合抗击抑郁论坛上提出,除了要提示社会大众加强对抑郁症的认识、建立筛查机制外,还应让医疗与体育的融合成果进入视野。
“近几年,抑郁症门诊量确实在不断增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生周晶晶表示,尽管抑郁症呈现出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三高”特征,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低识别率和低治疗率“两低”的现实,“能来就诊的人不少仅限于检查而已,对用药等治疗比较抵触,针对这部分人群,现有国内精神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去干预。”
但在国外,运动干预早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选项。国际权威研究机构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发布的指南中指出“轻、中度抑郁症可在心理治疗之外选择团体运动干预治疗。”其改善症状及预防复发、新发等优势已经让干预方案十分成熟,“细化到运动的强度、频次等细节。”不过周晶晶注意到,“在国内,别说推广到门诊,连研究都很少,即便有也是局限于跑步、瑜伽等单一运动,和我们说的运动处方差距还很远。”
我国医疗和体育长期以来的“陌生”状态,是周晶晶眼中运动干预滞后的重要原因,而随着近年医体融合步伐加快,运动干预也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项——今年初,北京安定医院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已开展针对轻中度抑郁症及亚临床抑郁患者的小样本临床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干预疗效好,可接受度高。”周晶晶透露,不愿用药的门诊患者对运动干预的接受度较高,目前,他们希望尝试将运动干预推广到住院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层面。
“国外的运动模式、频次等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生活、文化习惯和身体素质”,上述两家机构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以形成专业的运动指导培训师队伍及针对抑郁症患者制定系统的运动培训课程。不照搬国外体系,为的是“寻找一套适合中国抑郁症患者的运动处方”,周晶晶说。
“不是所有运动都能治疗抑郁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强调,让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口号上,真正了解什么病患能进行什么运动,看清体育运动可能带来的无效及风险,这才是展现体医融合价值的前提,“不是所有病症都能靠饭后百步走治愈的。”
郭建军践行体医融合多年,在冠心病、慢阻肺等人群中参与建立了完善的运动干预措施,并已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而面向抑郁症患者,他认为除了要把控心脏承受的运动强度外,更应注意不同运动对患者心理、精神带来的不同刺激,“给予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如患者与人正常交往能力不足、情绪不能宣泄,会建议其多参加团队运动;对抗压能力较弱者,则安排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其直面成就感与挫折感;对睡眠困难及易疲劳的状况,则应给予一定抗阻训练;而精神涣散的“克星”则是高强度、需要调动全身神经控制能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据周晶晶介绍,为了先找到一套可普遍推广的运动方案,初期的受试者集中在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约30岁”,受试团队也配备了年龄相仿的运动指导师,每周开展团队运动,在互动和比赛中帮助患者从体育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郭建军称此为“把体育文化引入临床”。这种成就感并不是靠比赛的形式就能抵达患者内心,“需要把细微的进步都掰碎了让他们感受到。”他举例称,“如果一名患者缺乏自信、体质较差,我们会为他设计一些考验柔韧性的动作,辅助其取得进步后,会向他解释,柔韧性变好反映的是神经控制能力增强,对他的病情有实际好处。”
“有趣、有用。”在医师及运动指导师的双重身份护航下,周晶晶发现,不少患者在完成两个月的运动干预后还坚持参加锻炼,这些人除了在专业量表评估上体现进步外,彼此在运动之余还能保持交流,“每次他们分享运动后的照片上,刚入组和入组有一段时间的患者情绪状态差别很明显,后者笑容更多。”这是周晶晶最直观的感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选择中途放弃,“对药物依从性只有50%~60%的患者,运动略好于药物,但还需要更多的奖励和反馈机制去增加依从性。”周晶晶提及国外的经验,“通常运动后会有反馈机制,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一段时间后,最好使其形成运动习惯,这才会让患者受益终身,所以不能只看短期的接受度,得考虑得再长远些。”
你知道吗?
运动甚至比抗抑郁情绪的药物更有效!
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James Blumenthal发现,运动能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及防止病情恶化,在预防疾病复发的问题上,其甚至比专门对抗抑郁情绪的药物的效果更加显著。事实上美国运动医药学会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更新适用于健康人群和轻、中度心理障碍(包含抑郁障碍)患者的运动处方,以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英国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参与体育运动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抑郁症状,并推荐将运动治疗作为抑郁症的正式治疗手段。
运动辅治抑郁病的9大好处
1.运动能释放缓解抑郁症的大脑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内源性大麻素),够使人感觉变好;
2.运动能减少可能使抑郁症加重的免疫系统化学物质;
3. 运动具有增加胃肠蠕动,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减轻因为抑郁带来的消化不良;
4.运动具有温润身体,产生平静情绪的效果;
5.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畅通,减轻疲乏感;
6. 运动可以分心,远离负面思想的循环,进食焦虑和抑郁;
7.运动和身体活动可能给你机会与他人见面或与他人交往,有助于缓解情绪。
8.运动可以充实生活,甚至发现自己其他的潜能,恢复自信。
9.运动是一个健康的应对策略,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整个人的身心都有影响。
了解更多:
糖尿病运动,为何首选太极拳?简析太极拳的特点,糖友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