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怀疑过推动心理健康这件事/记一次面试的对话
心理学目前在中国,大抵就是几个方向,学校,公司,医院和监狱。
昨天,和一个正在做员工心理健康关怀的老板聊了一下彼此对心理学的看法。
其实本身应该算是一场面试,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老板比我说的还多,且要不要,去心理学的公司其实我还没想好。
他目前其实正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员工心理关怀项目,也就是EAP服务项目,第二件事是,青少年营地教育项目。
他表示,这两件事他都想要做,且也看好。也想问问,我是否愿意去从事这两件事。
但中国的EAP,他说,这一两年还算好的,至少从政策和公司,都在有意识的开始着去看重员工的心理健康。
他这个公司之所以能做起来,是因为当初10086开始发现,员工的鼠标损害率极高。这个异常的指标已经不容许忽视了。当然老总并不是担心鼠标钱。而是害怕离职率高,或者出现跳楼,恶性伤害事件等等。
毕竟克服的心理压力很高。
于是开始主动寻求EAP服务,
他们最开始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去科普抑郁症,焦虑症,然后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以及如果员工有需要,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一对一辅导或者团体辅导。
这个在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一普及就能普及一两万人。
自己做的也是很有成就的,只不过无法看到具体的效果而已。
然后这几年开始尝试教育这件事。
他说他的核心还是没有变,依然把推动心理健康作为那个点。
然后选择了营地教育,在夏令营中,带队的老师或者课程设计的都是心理学专家的那种感觉。
他说,做了几年,觉得教育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你给了一个孩子一段美好的经历,关系,而后在某个时间点,他突然告诉你,当时你对我的意义。
这种时候,就感觉自己种的种子开花了。有种欣慰感。
但,他不确定,这些都能存在多久,因为什么事情都有周期嘛,也许公司某天倒闭了也有可能。
但是他转行到心理学教育这块,到从来没有怀疑过,心理健康,这件事。
他始终觉得这是一件可以去做,也可以做好的事情。
如果自己做不好,不是心理健康不重要,也不是理论有问题。
要么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要么是时机还不够。
然后他问,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我低头思考了一下,我说,我和你不一样,不是从一个很大的方面去着手的,至少不是从广度上去的。
我一开始学心理学,对心理学这些理论本身是有怀疑的。
那时候我自己觉得,当我和家人有冲突了,自己内心有疑惑了。
心理学给我的帮助并没有多少。
反倒是,哲学给我更多的帮助。
所以那时候虽然学着心理学,却更感兴趣哲学。
而后大学毕业之后,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诉求。
至少要有钱,能吃饱穿暖,别依靠爸妈。
于是找工作也是找有钱的去。
当钱赚的可以基本满足吃喝,有了一点安全感之后。
我就想,总要做点什么其它的,可以让我有点精神的追求。
于是在网上发布了可以帮忙咨询的那种帖子。刚开始是真的没想过有人来。
但第一个来访的人,也是神奇,刚好和我一样是有社交恐惧的。
但过程中发现他的根源在于他对自己弱视的自卑,总害怕别人注意到他。
当他开始跳出对自己弱视的这个问题之后,他可以正常的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学习。
他自己觉得自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现在至少能自己去处理各种事情了。
也不像一开始那样一直呆在家里,越来越抑郁,走在路上,都担心别人会说自己是瞎子。总是低着头,声音像蚊子一样。
他感谢了我,顺便希望我可以坚持下去,因为也许还有像他一样的人,困在自己的内心里,还是需要帮助的。而心理学也是有用的。
那时候,我才意思到,心理学,不见得有什么属性,说它是一门科学也好,一种理论也好。
但最终是否有用还是得需要实践的。
且对你有用的,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对这个人有用的不一定对另外一个人有用。
那之后,我就开始尝试过失败了。
那种感觉其实很难堪的,就是,来访者和你都知道,那个是非理性认知,比如(做错了这件事,我一辈子就完了,比如,我不值得被爱,比如各种自我否定自己)
然后我也知道,是他正在痛苦啊,我也感受到痛苦啊,怎么办?
那时候,我以为是我知道的心理学理论方法不够的原因。于是那段时间,从1882年的精神分析,到之后的行为主义,在之后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
到现在的ACT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客体关系。
然后发现哇咔咔,心理咨询的疗法,目前居然已经有了3000多种。
这是吓我一跳。
然后我才意识到。
心理学之所以弄出来的方法越来越多,是因为,大家的问题越来越多。
比如说,弗洛伊德那个年代,因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原因,性压抑导致的神经症患者比较多。
然后受安娜欧的案例启发,弗洛伊德开始推广精神分析运动,通过自由联想。“谈话治疗”就是现在的心理咨询的雏形。
但不见得所有人都是“性压抑”的,
于是在不同的阐述过程中,精神分析开始有更多的人提出更多的理解。
比如荣格,走向了分析心理学之路,集体潜意识的提出让我觉得很厉害,但荣格其它的一些手法比如自由联想,对梦的解析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但基本的方向还是和弗洛伊德一样,虽然他们师徒决裂了。
再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责任,强调教育。
再之后,霍尼和弗洛姆,从社会角度出发,更多的强调文化对一个的作用力。
再之后,客体关系理论面世了。婴儿和妈妈的关系,好的客体坏的客体。
但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一批人,他的人际关系很好,至少可以说不错,本身成绩也好,但是还是有绝望,抑郁等等问题。
于是又拓展了对自己的感觉和关系,自体心理学出场。
行为主义这一派,从一开始的,把人当作动物一样,基于刺激反应的反射。强调行为训练,而后发现这个也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开始加入认知,于是认知行为疗法出现。
其实这个我一直觉得很酷,行为改变认知认知又改变行为,很有一种知行合一的感觉。
因为快速简单,疗程短,渐渐的,认知行为开始取代了精神分析。
这个过程中,人本主义吧,一出场就有点像江湖派的感觉。它的基本假设是来访者内心有足够的力量。咨询师只需像一个园丁一样,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和共情。
这更像一个理念。
所以人本主义吧,就开始成为一种哲学观那样的存在。
最开始的罗杰斯他们并没有形成多少研究理论或者怎样的。只有一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但目前,兴起了积极心理学,大家现在看到的“幸福课”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开始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更多积极的方面,比如幸福,快乐,心流,专注,成功等等。
了解了整个架构,我开始觉得,心理学背后的理论其实不复杂,复杂的是一个个人。
心理学家也是人,每个心理学家都像或者我们都像,根据自己的思索以及接触,实践,反思,反复验证,得出一个个拼图一般的结论或者技术。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必定会生产出更多的技术和理论出来。
所以,我开始不怀疑心理学本身这件事。它肯定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键点在于如何积极实践。
于是我开始去关注每个人,当我放下了我想要证明我很厉害可以帮助到来访者这种时,只是开始相信来访者内心有足够力量去改变,而我只是去看到。
我开始发现,更多的来访者体会到不一样的变化了。
这样说来还挺人本的。但真的,当我无用时,来访者到越来越厉害了。
但现在,我不仅仅只想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接纳和积极关注。我还是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新的经验,然后他去生活中创造性地去建设自己的生活。
但首先我先建设起我的生活吧。
我看着他,说,您是站在两个行业以及公司的运行上,去推广心理健康。
说到底,您就是等同于科普,或者中间平台的感觉。
所以我听您说的,总感觉有一种比较大点的视角看这个问题。
相对于我,你们公司做的事情,对于社会来说,意义可能大一些,创造的价值可能大一些。
他点点头,说,是的,但是你做的事情,也挺迷人的,因为有一个个的经验。
但是我不见得看好,你这件事情做下去,能做出个什么来。因为你目前也不知道,你做了哪些,来访者就好了,又没做好哪些,来访者就不好了。
且你说的那个新的经验,你要怎么去量化,以及怎样才算好?你都不知道。
我不由暗自点头,果然是老板,一下就抓住了我目前的痛点。
“是啊,我不知道,我只能保证,至少我不带给来访者二次伤害。但最终能怎样,他能成长成怎样,我能成长成怎样,我都不知道。
我现在也在迷茫期,我想也许可以去深造一下,我需要更多的知识,经验,时间长度,样本。才能想明白这件事情。也许也想不明白。"
但是否在你这边做事情,我还需要想一想,我其实不像很多学心理学的人,有一种很大的情怀,说自己一定要怎样怎样。
我有时候想,我就赚点小钱,帮助一两个人。这一辈子也可以安逸的活着,只要不出大的意味,出现了也就面对吧,意外嘛,就是不知道才叫意外。
我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他问:你考虑的是?
我说,是这样的,来你这边,我直接的回报是薪酬,那些,开展的项目,我知道也许很有价值,但其实它是否有价值,我是无法体会到全部的。
比如一个营卖的好,家长孩子也很满意,但是吧,孩子能在心理上有多大的变化,我们都看不出来的。
心理健康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我担心,我在心理学公司会慢慢又开始怀疑自己做的事情。
且把爱好和钱直接联系起来,我害怕,我有一天,就不喜欢这个爱好了。
他一愣。说,那你再考虑考虑吧。
到现在我也没有考虑清楚,但其实我应该还是倾向于去多学习一些。
现在踏进心理学公司,其实我可能还没准备好,
且,说到底,其实我还没那么信任,比如EAP或者教育,对一个真正的影响,因为夏令营最多就14天,14天能带来什么变化呢?
对接一个公司做员工援助服务,你们要平衡买单的公司的利益和你们自身的利益,那给员工的利益又有多少呢?以及员工就算得到了帮助,你们又如何量化呢?我知道有量表或者反馈,但是吧,数据又真的能说明什么呢?
我们同时尴尬的大笑。
其实说到底,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是有益的。
但这个益处是需要,被服务的人,说的。
而不是我们做的人,我们要考虑的是,当下,我们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意义这个事吧,总是会晚来。我们还好,还有可能偶尔知道一些意义。
比如物理学家,可能今天做的事情,得四五十年之后才知道意义和价值。
比如尼采的语句,得200年后,才有几个人感动。
比如梵高的画,在他的一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名或者利。
那难道不研究了,不写了,不画了。
都不是。
我来这个面试,也想知道,公司里的心理学方向都在做什么。要去到哪里。
还好,大家都对心理健康这件事还是有信心的。
我知道这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