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学生跳楼:在我最绝望的时候,妈妈你为什么不在.

文 / 捣浆糊的江湖人
2018-06-15 08:18


6月11日,id为@bingooo123 的网友发微博称,其高中同学王雪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于6月5日上午从丽枫酒店坠楼身亡。


6月12日下午18:20,王同学所在的武汉大学发布《关于我校王某明同学高坠情况的说明》,证实该校一大四学生王某明于近期跳楼自杀。


在声明中,武大详细的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


学校师生发现了王同学状态不对,然后联系了王同学的父母,建议带王同学去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去做心理诊断,诊断出王同学具有自杀倾向,随后学校和王同学父母签订了家长陪护协议。



但是王同学的父母,没有当回事,其母亲更是直接把王同学一个人留在了武汉,最后酿成王同学跳楼的悲剧。


这件事怪谁呢?


怪学校吗?


学校发现了孩子的抑郁症,并且给出了正确的诊断结果,还帮忙通知父母,学生失联后更是马不停蹄的寻找学生。


看完整个声明,你会发现,不是学校的错,也不是辅导员的错,真正有错的,是王同学的父母。


他们不了解抑郁症,也不接受抑郁症,即使是自己的孩子都要自杀了,他们还急着带着他去复诊,试图想要找到自己孩子不是抑郁症的证据。



为什么王同学的父母不想承认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郁症?


王同学父母对抑郁症的认知,可以说是人们对抑郁症抱有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缩影,很多人不明白抑郁症的痛苦和危险,在他们看来,你的病,就是你弱,你抗压能力不行,矫情,想太多,甚至是,你脑子有病,得了抑郁症,你的一生,都要废了。


所以,王同学遭遇了抑郁,不敢说,有人说在王同学的遗物中发现了抗抑郁的药物,可见即使王同学是知道自己的病,并且有很强的康复意愿的,父母也没有给他鼓励和支持,来一起面对,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亲自堵上了他最便捷的求生渠道。


觉得抑郁症是丢人的,是羞耻的,这种认知缺失,就像我们之前写林奕含因为抑郁症去学校请假,老师当着她的面侮辱她;还有网友说,去请假去医院复查,辅导员会问这需要请一天假吗?也有生完孩子得抑郁症连自己的亲妈都不理解的,他们会想,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儿呢。


这些都是对抑郁症的不理解,不接受,不包容,不尊重,是伤害抑郁患者的二次元凶。



1

什么样的人格容易得抑郁症


青音姐在《女主播抑郁症日记》这本书里曾经写到:


“得抑郁症的心理原因比较复杂,与基因、成长经历、性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说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性格不好,有些性格很好的人抑郁症照样找上你。比如急躁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焦虑、胆小的人容易患心脏病,但二者之间并非绝对必然的关系。


以下性格特质比较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就跟有些体质容易患上流感是一个道理:

敏感、细腻、要强、爱面子、追求完美、在意得失、注重结果、争强好胜、苛求自己、容易内疚、经常自责、自我罪恶感、道德感过强、老好人、不自信、害怕冲突、不敢发脾气、悲观、脆弱、爱计较、爱琢磨、过分在意他人评价….


当然,从整全人生的角度来说,性格其实没什么好或者不好,只有你喜不喜欢自己、你是不是足够善待自己,而抑郁症病人单从心理的角度观察,绝大多数都有“不够喜欢自己、不懂善待自己”但是却对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甚至对自己很苛刻的特质。 ”


我们拿王同学为例,在同学看来,他是一个努力勤奋的人,他自杀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得知自己不能顺利毕业。


其实按照他的情况,学校肯定是同意延期的,延期毕业其实是常事,根本不丢人,尤其是在科研专业,但他就是无法原谅自己,接近于我们上面所说的完美型人格。


林奕含也很勤奋,就算患了抑郁症,她也考上了非常好的大学,同时她也追求完美,为了清算自己的过去,不惜写了一本书,最终却选择了自杀。


在自杀前不久的婚礼上,她还在含泪道歉,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这不禁让人想象,在原谅自己这件事上,她到底有多辛苦,而王同学在跳楼前,是怎样的心情?


拥有完美人格的人,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容错率低,更多时候还会伴随高自尊,即使她们很需要别人帮助,也不敢去找人求助,甚至还会为自己「麻烦别人」感到痛苦。


一旦她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她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怎样才能体面,我不要拖累别人。


严重的时候就像蒋术老师在自己的抑郁日记《女主播的抑郁日记》中写的那样:


我也找朋友倾诉过,但结果是让我愈发瞧不起自己,我觉得我给朋友添了麻烦,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祥林嫂,我严重开始瞧不起自己。


我满脑子朋友和家人对我的指责,我逗比,我幼稚,我懒惰,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我给他们添了麻烦,我性格有问题,我要改正,都是关心我为我好……每一句都是对我的肺腑之言和鼓励,但每一句都是刀,我只懂得用自伤的方式抵挡。


并且这种伤害,真的很可怕:


有一天晚上,我又一个人在家喝了酒,其实就喝了两口,但是忽然就很想念那种疼痛,我就开始拿刀子割自己,刀割破皮肤的时候,疼痛成为了一种释放。理智逼着 我放下刀。然后我开始往墙上撞,撞桌子和墙角最锐利的角落。


每次身体获得疼痛的时候,脑子就会空白一下,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身体上,我不怕疼,但是我怕想。


理想主义者也很容易得抑郁症,顾名思义,理想主义者的世界更合乎他们的理想,这种对自己理想世界的向往外化出来就是对现实的批判和不满,久而久之,就会困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出来,也会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2


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得抑郁症


高压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孩子和父母沟通有问题,彼此不信任,甚至是怕对方成为自己的耻辱,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容易患抑郁症。


如果非要总结一下这些家庭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过度追求体面而非真实,追求别人眼中的幸福和肯定大过彼此真正相爱。


孩子遭遇了令人痛苦的事情,有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责难孩子,或者是逃避现实,他们的心理是,为什么发生在你身上?


这种心理,其实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只想要一个完美的小孩,满足自己对于完美的想象,即使这种完美,很可能会让他们错过和孩子真正沟通的机会。


父母对于完美孩子的追求,会导致孩子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为他们不想让父母失望,而这种过高的完美期待,对于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状态的人,无疑是不可承受的压力。


比如王同学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抑郁了以后的第一反应是急着否认。

这种过度追求完美,甚至不惜扭曲事实,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的想象的人,真的很难去接受生活中的任何变故,一单出现挫折,就会有非正常举动,即使他们已经为人父母。


我们再看看林奕含在自传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自己被性侵回家告诉妈妈的场景,她先是试探着说班里有个女生跟老师走得近,结果母亲的反应是,小小年纪就这么骚。


这句话,直接把房思琪要说的话给堵了回去,长大成人的林奕含,在小说中写道,实施诱奸的老师当然知道,那样精致的小孩,是不会把这种事情讲出去的,她的环境根本不允许。


想想多么可怕,不管是抑郁,还是性侵,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脏的,是说不出口的,即使你是受害者,你也要保持沉默。


被害者和患者越是不接纳,越会放大和固着自己内心的自卑、不安全、羞愧、内疚心理,严重时患者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或者认为眼前的世界太危险必须逃离,最终像林奕含和王同学一样,产生自杀倾向。


追求完美不得,又无法接受有缺憾的我,成了压倒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



3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陪护抑郁患者

第一,摆脱对抑郁症的羞耻感。


像王同学的父母,就对抑郁症有很强烈的羞耻感,而这种患者家属的羞耻感,就会减少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系统,变成患者自己的羞耻感,进而加重病情。


第二,从内心接受抑郁症,同时心态上也把患者当成正常人,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用看待异类的心态去看他们,这是对抑郁患者最有利的态度。


尤其当你是患者最亲近的家人的时候,你的不接受不理解,对他们来说,更致命,也不要想着否认病情对孩子就有好处,那样只会让患者觉得自己是令人耻辱的,加重自我怀疑,也会错过治疗的机会。


第三,时时刻刻陪伴,保障其安全


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已经严重到出现了自杀,自残的程度,那么他的身边一定要时时刻刻有人,去陪着他,可以保证,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


第四,不要被患者的情绪操控,而是要学会辨别他们的情绪波动


如果你的情绪也跟着他一起上上下下,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被患者拖进情绪的深渊,不能再照顾他了。



上面说的这几点,是如何在精神上陪护抑郁患者,除了精神层面的陪护,我们还需要监督抑郁患者的药物服用。



  • 给患者科普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其实抑郁药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些影响智力,损害脑功能等问题,这些都要反复讲给患者听,让他安心服药,消除对药物和药物副作用的恐慌。


  • 监督其坚持用药,不要漏服换药和停药


出现不适症状时,应该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类型,或者加用相关药物对症治疗,但不能自己随便停药。


4


除去上面的注意点,我们也可以分享一些有效抗抑郁的办法:


第一,多运动


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平衡,运动后心情也比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抑郁者的心情。


第二,多去室外散步


第三,做为陪护者,我们要帮助他们照顾自己


因为大多数抑郁患者,比较容易疲倦,甚至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这个时候,帮助他们剪头发指甲,提醒他们洗澡,出门看医生,逛超市等,就可以让他感觉到自己被关注,有自我存在感,不容易轻易放弃自己。


写在最后:


在医学上,有「病人角色」和「患病是越轨」的命题,当一个人生病后,也就是说,他是不健康的,他偏离了大多数人的常态,抑郁症也是这样这样的不健康状态,只不过相比流感,它更像是心理上的感冒。


但是很多人,不会把抑郁症当作正常的疾病来看,而是不断的妖魔化,污名化,最后导致抑郁患者自身的情况越来越恶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所以在讨论抑郁症患者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得病这件事上,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需要被安慰,而不是被埋怨的,也不要因为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盲区,污名化,去阻碍他们的治愈生存之路,正视抑郁症,接纳抑郁症,是讨论抑郁症的一切前提。因为如果我们不转变态度的话,远比抑郁症本身更可怕,杀伤力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