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绑架犯拒绝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文 / 赵小明心理团队
2018-05-28 05:23

轰动一时的章莹颖案件至今没有结果,嫌犯甚至始终没有承认自己的罪行。或许在过去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无法得知确切的真相。问题是,究竟是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才会迫使罪犯做出这样的事情?今天将从心理角度分析绑架犯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始终不愿意说出来章莹颖的下落?

心理分析:绑架犯拒绝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情绪、认知、性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对抗心理

对于嫌犯克里,首先他是一名学霸级高材生,那么我们有理由判断他的心智会更成熟,思维会更理性,因此,冲动作案的可能性便更低一些,绑架一定是他蓄谋已久且进行了详细准备的。

基于过人的智商与能力,他本人对于法律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对于法律的理解,不仅扩展了对法律的利用、对漏洞的掌握,也创造了与警察博弈的机会。以他始终没有正面承认自己的行为这一状态,充分说明了他对抗的心理状态。法律追求的是情况属实,证据确凿,在没有绝对证据的情况下嫌犯始终没有承认罪行,因而法律便无法断定作案动机进而无法确认罪行,所以他的心理对抗暂时是“成功的”。

心理分析:绑架犯拒绝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情绪、认知、性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盼望解脱

因为无法定罪,嫌犯的内心依然盼望着解脱。警方后来调查发现,嫌犯是某大型变态网站的注册会员,该网站中充斥着大量非正当的帖子内容,曾助纣多人发生真实犯罪行为。嫌犯克里也在实施行动之前也曾在网站诱拐、绑架部分中浏览大量信息,基于内心的动机以及外在信息的不断诱发和刺激,使得罪犯产生了对犯罪的幻想性心理,并且最终将其付诸为犯罪行为。

心理分析:绑架犯拒绝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情绪、认知、性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是一切犯罪行为发生的中心点,由于受到了认知、情绪、环境、心理等等因素的左右,精神上受到长久且强烈的压制,从而导致正常的思想和行为失衡,最终形成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极端的状态包围他们的同时可能会塑造出反社会型的人格。无羞耻感和同情心是显著的表现状态,无法正常的感知到他人的喜怒,代替出现的是冷漠和阴暗。尽管在智商的作用下他们清楚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但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去实施犯罪行为。

心理分析:绑架犯拒绝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其实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情绪、认知、性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大多数触犯法律的罪犯,其思维习惯的形成来源于成长期间教育的严重缺乏,在孩子人格成长的阶段没有接受到积极的引导和关注。联系犯罪心理学中所阐述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状态,此案件中的嫌犯具有典型反社会型人格特点,从小扭曲的心理驱使他精心策划犯罪活动并拒以承担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