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文 / 知我心理学
2018-05-14 00:06

大家有没有想过,“妈妈”这个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女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改变。甚至有人说, 一个女人在做妈妈前后“判若两人”,母亲节之际,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走进我们的母亲,更好更科学地去理解和体谅她们。

心理学: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 生育时期激素的超常分泌,使女性更加情绪化

人体的机制为了增加母体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孕期和产后女性大脑中与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高度活跃的杏仁核区域,会使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变得极度敏感。

这也导致了女性在这个阶段更加情绪化,大约六分之一的女性会经历产后抑郁,更多的人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看婴儿呼吸;脑海中会出现强迫性思维,比如不断地担忧婴儿的健康状况。

  • 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她们必须快速适应“母亲”的新角色

在有孩子之前,女性仅仅是“她自己”;而有了孩子之后,她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了一名母亲。尽管现在尽管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出现了父亲作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们还是会觉得“母亲是孩子的首要照料者”。所以成为母亲后,女性必然需要让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将生活重心猛烈而迅速的转移到孩子身上。

  • 同时,社会对“母亲”这一身份的期待,又会让新晋妈妈们陷入焦虑

我们的社会对“母亲”这一身份有着既定的标准和期待。例如我们认为女性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完美母亲”的形象:忘我无私、每时每刻都在愉快地抚养孩子,用爱和包容去对待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

为了达到主流标准,女性会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如果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她们甚至会感到失败、内疚、焦虑。并且,由于“完美母亲”的形象并不允许女性表现出负面情感,所以虽然她们往往都为了孩子压制这部分感受。

也就是说,为了迅速投入到对孩子的照料,或者为了符合社会对于“好妈妈”的标准,女性会快速转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这会让她们显得“判若两人”。

心理学: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做母亲之后,她们具体的心情有哪些呢?

心理学家们将母亲们的心理状态特征归纳为4类:

1. 落差

大多数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前,都是准备不足的,她们对于如何做母亲的过程还很模糊。在做母亲前,知道会很难,但以为只是“情景喜剧式的困难”,尽管不一定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在过程中总会有无数的“小高潮”时刻,让你觉得生活还是充满欢笑和美好。

但只有在做了母亲后才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欢乐,就是不断地与麻烦和挑战做斗争。几乎所有成为母亲的女性,都会感受到自己原本的理解和现实的落差,这件事是如此全新和难以应对,和自己以往的经验完全不同。这种心理状态,会在她们离开医院、回到家中的最初几个月里频繁出现。

2. 被榨干

身体和精神上的疲倦,会同时困扰着成为母亲的女性。大量重复的劳动、缺乏完整的睡眠,会使她们感到精疲力尽、身体已被掏空。其中,比起照料孩子的事务性劳动来说,婴儿不间断的情感需求,甚至会给她们更大的压力。

心理学: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3. 孤独

在绝大多数时候,成为母亲是一件需要独自承担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性会感受到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伴侣的支持(甚至妈妈们无奈地将养育孩子的过程称为“丧偶式育儿”)

并且即便在得到伴侣帮助的情况下(比如在出差期间,由丈夫照看孩子),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提起这段经历时,会表现出愧疚和矛盾的心理。在大多数时候,她们有一种“没有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

4. 丧失

丧失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时间和精力的丧失,朋友和社交圈的丧失,也包括过往的生活方式的丧失;以及,因为有了孩子而无暇顾及与丈夫的亲密关系

更严重的是,她们还会遭遇自我感的丧失,感到自己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自己,而是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孩子。很多人会突然发现,“这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人生了”。她们也会经常怀念那些生产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并且,在遭遇挫折时,她们容易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尽职的母亲的能力,因而自尊、自信都会受到影响。

心理学:为什么做母亲前后会“判若两人”?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使得女性产后的行为似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个女性在生完孩子都会在各个方面变得“判若两人”,这种改变在整体上也并不是负面的。

最后我们想说,在“母亲”这个身份之前,女性首先是她们自己,也永远属于她们自己。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站在她们的角度,去理解她们,学会体谅她们,懂得感恩。

今天是母亲节,你有什么想对自己的妈妈说的呢?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