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抑郁”面对面

文 / 六安新闻网
2018-04-08 14:06

编者按: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在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有一种“亚健康”叫抑郁,生活中,却很少有人习惯于将这种心理疾患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正经受着抑郁症的困扰,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曾经或将要面对这种疾患。

和“抑郁”面对面

心身康复科团体治疗室里,护士胡家京正在利用音乐疗法跳广场舞的形式带着病人做心理治疗,让病人尽快融入社会,回归家庭改善社会功能。记者袁洁摄

“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我只想蒙头大睡,藏起来谁也不见。我不想和任何人讲话。”

“我觉得很无望,我活着对我的亲人、同事都是一种负担。我尝试过早点解脱……”

抑郁症,属于部分人知道、但很少人了解的一种疾病。 世界卫生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走近抑郁患者身边,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心理”的“那些事儿”,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抑郁”,离我们并不远

“失眠,焦虑、睡不着觉,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无法工作,总是想哭。” 34岁的中学教师李泳(化名)因工作调动压力累积而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跳楼。

在家人的极力劝导下,李泳走进了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七病区的病房。

主治医师李万文一方面通过聊天帮助病人树立康复的信心,同时开具药方,辅助治疗。

“像李泳这样的抑郁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们通过统计发现,50%的抑郁症患者都想过自杀,19%的患者尝试过自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都能避免病情发展,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李万文说。

“事实上,在面对工作、生活压力,或情感困惑时,我们每个人都有患抑郁症的可能和风险。”该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心理治疗师王昆有着丰富的抑郁症治疗经验,他对抑郁症的理解全面而系统。

王昆说,很多人对看心理医生表示抗拒,导致贻误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在美国,有80%的人一生中都会去看心理医生,20%的人是一直都在看心理医生,而在我国,则只有万分之几的人会选择去看心理医生。谈“病”色变,我们需要扭转的是对心理健康疾病的偏见和认知。

“今天上午来做心理健康测试的有十几人。” 在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测试室,张海波医生一直忙着给患者测试心理健康情况,张医生告诉记者,相比起以前,近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保健意识有所提高和增强,从所接触的患者人群来看,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抑郁症困扰的可能性,像初中、高中等年龄段学生群体,多半抑郁源自学习压力,也有情感困扰,成年人则更多涉及情感纠葛和婚姻、家庭矛盾等因素,张医生认为,学会情绪管理,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缓解抑郁和治疗抑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世卫组织定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其特点是难以排遣的悲伤和对本来热衷的活动了无兴趣,伴随着无法从事日常活动,时间可持续14天或更长。抑郁症患者通常伴有以下症状:丧失活力、食欲改变、睡眠增多或减少、焦虑、注意力减退、优柔寡断、焦躁不安、自觉无用、内疚或绝望,以及产生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无奈: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

和“抑郁”面对面

心理测试室里医生正在接受病人咨询。记者袁洁摄

“目前全球抑郁症发生率约为53.1%,发达国家则达60%左右,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我国抑郁症发生率约为24%。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不止中国存在,世界各国都有这种情况,甚至部分患者自身都因此自卑自闭。不可否认,社会的认知偏见一度给这个群体带来伤害。”从事精神科临床治疗工作30多年的童庆好,现为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擅长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临床诊治,曾撰写多篇医学论文,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具有治疗精神疾病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精湛的医术。他在谈及社会及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发现存在误区和偏见时颇感无奈,并希望能借助各大平台呼吁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正确认知。

的确,多年来,在国内抑郁症患者往往被污名化和标签化。一项调查显示:75%的网民表示对抑郁症“并不了解”。

“如果心理出问题了,你会选择看心理医生吗?”采访中,记者就抑郁症以及抑郁症的分辨、就诊随机对路人和一些非精神类疾病患者进行了采访,从采访情况看,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度较低。部分人觉得抑郁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精神疾病,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还有人把心理问题看成性格软弱或是意志力不足的表现,认为只有得了‘精神病’,才需要看心理医生。出于所谓的自尊心与病耻感,抑郁症患者通常不愿意走到就医这一步”;另一方面抑郁症群体以外的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缺乏基本认识甚至产生误解。

童庆好告诉记者,正是一些认识误区和偏见的存在,现有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接受了相关药物治疗,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识别率不到20%。

“今天,有人把抑郁症比喻为‘心灵的感冒’,我认为这个比喻很贴切,它有两重意思,一是感冒人人会得,谁都有可能得抑郁症;二是感冒好治,抑郁症可以被治愈。”童庆好说,临床研究表明,目前抑郁症发生因素主要为心理社会因素,目前主要以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

积极预防和面对:走出抑郁的泥潭

和“抑郁”面对面

心身康复科医生李万文正在和护士长杨晓辉安排当天的治疗方案。记者袁洁摄

“抑郁症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曾经有一名治疗了八年的抑郁症病人,从14岁到现在上班成家,从起初每周来访一次,到后来的每三个月一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目前基本治愈。”王昆医师在采访中表示,治疗抑郁症一定要及时就诊,早治愈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012年以来,王昆在治疗精神类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方面,积极学习先进的治疗理念,引进了生物反馈治疗(即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通过刺激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于颅脑,使颅脑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脑血流、脑代谢、脑电、脑功能等发生变化)等疗法,给抑郁症病人带来不一样的治疗体验,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这些年他所诊治的抑郁病人中经积极治疗和配合治疗,就有近百人得到了治愈。

记者在该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七病区还观察到一些抑郁病人的日常:进行过物理治疗服用药物后,有的去工娱疗室听音乐,团体音乐放松,参加团体操,有的则进行单独作业治疗,在双重治疗作用下,病人病情得到了很大缓解。

童庆好主任在采访中呼吁,当前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度识别率以及治疗率低,大量的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系统治疗。应加强抑郁症知识宣传和普及,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要对基层医护工作者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有利于及早发现和诊治精神疾病患者。

另外,就如何预防患抑郁症,童庆好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建议,人们在生活中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多与人沟通交流,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平时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凡事要学会顺其自然,饮食上多吃一些百合、黄花类的食物,多晒太阳……积极生活,让抑郁远离我们。(记者 谢菊莲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