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为你解读:内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设限?

文 / 简单心理
2018-04-08 12:05

前段时间,我的好朋友小池遇到了一件让她感到很沮丧的事。

小池一直是个有独到想法的姑娘。前段时间,她留意到她很喜欢的创业公司的CEO会去参加一个论坛,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把自己之前的一个创意,赶工做成了几十页的方案,期望能让这位CEO眼前一亮。

可是,小池很内向。虽然她很聪明,但非常不擅长在陌生人面前阐述自己的想法。于是论坛的日期越近,她就越发怵,整天在我面前魂不守舍地担心这担心那。

到了论坛开始的那一天,她从发言到打扮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但一到自由发言时间,她就像被封印住了一样,怎么也举不起这个手。

大脑里“去呀去呀”“不了吧不了吧”的小人儿激烈的争战着,可还没等战出个结果,小池就听到前排的男生已经跟CEO热烈的讨论起了一个跟她的想法很类似的创意。

她感觉一桶冷水兜头浇了下来。世界上最令人难过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本可以”。

心理学家为你解读:内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设限?

同为内向者,我很理解她的心情,我也总是因为临场的犹豫不决,错失了很多进步和表达情感的机会。

我毕业那一年,很想给一位很崇拜的、但并不了解我的老师送告别礼物。

于是我开始无限脑补,脑补给他礼包的内容,脑补他收到礼物的反应,脑补得停不下来,整夜都睡不着觉。

可是当真的准备好了礼物,要去送给他的时候,我根本迈不出那一步。我抱着礼物,像被用强力胶粘在座位上一样,看着别的同学和他互相道别、互祝前程,一边无法动弹,一遍预料到了今晚回宿舍以后那难以承受的遗憾。

遗憾,全是遗憾。这件事至今还是我最大的遗憾之一。

心理学家为你解读:内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设限?

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能力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仍然会犹豫?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好,为什么终点线前不是踩一脚油门冲过去,而是自己下车把轮胎卸了?

难道因为内向,我们这一生都要在细数我们的“我本可以”吗?

并不是这样的。后来我发现,用心理学工具反思自己,这一切都是可以找到根源的。

首先,从生理层面而言,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水平的外部刺激下,内向者感受到的唤醒会更为迅速和强烈,产生更高的内耗;但对于外向者而言,被内耗的基线就会更高,外部刺激也更容易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绪。

在对外部刺激更敏感的基础上,我们也常常会对这些外部刺激做出误判。

比如,有时我们会错误的解读自己的紧张感。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不同场景下会对同样的生理反应作出不同的认知评价,我们如何解读生理层面的反应,会最终决定我们的情感体验。

所以,有时候,也许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紧张,而是因为期待而兴奋;可惜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同一种套路解读自己,于是反而限住了自己的手脚。

心理学家为你解读:内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设限?

有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态度进行误判。

根据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人们在生活中都会不断尝试为他人的行为找到解释,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他人未来的行为和态度。但有时我们的大脑会走捷径,让我们得出一些武断且负面的结论,从而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压力。

同样,我们也会给自己设定一些不合理的预期,让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在负面的循环中不断降低,最终滑向那个我们不想去,却又提前设定好的终点。

那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自我设限,不再被自己束缚住手脚呢?

心理学家为你解读:内向者如何避免自我设限?

为了让大家打破“内向者”束缚

在外向的社会里发挥内向者的优势

简单心理团队开发了

内向者潜能挖掘机

希望和你一起用7天,每天30分钟

用心理学的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

打破“内向者”束缚,完整的释放自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