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读心理学胜过经济学?
微信公众号:37度心理(ID:psy-37),欢迎分享!
曾经有一个研究报告显示——股票投资:学心理胜过学经济。为此经济学家牵头搞了一个实验,查看几十个大学里各个专业的人交易股票的成功率,结果显示,学心理学的人平均赢利超过8%,高于学企业经济学和数学的,甚至相当于学国民经济学和物理学的人的3倍。
他们认为,心理学学生和老师取胜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相信被捧的过高的证券,经常反对一种有许多人去购买,从而使之变得太贵的股票。”为了避免像大多数的散户一样追涨杀跌,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说说股票心理。
下面是一张普通大众投资心理变化过程:
观察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普通大众在投资股票上面普遍存在着几个错误的炒股心态:从众,贪婪和恐惧。
人类的本性——贪婪
贪婪的特点:无满足性,侥幸性,意志薄弱性
现实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贪婪,这在投资中尤为明显。投资中的贪婪大多表现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过多盲目的追求,因为投资者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盈利。
比如,贪婪地对热门项目进行投资,认为其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回报;投资中过分恋战,认为遭受的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可能会补回来。殊不知,这种美好的愿景往往只是一厢情愿。在投资中如果投资者不能认真地纠正错误 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使投资得不到回报,还会让自身变得越来越贪婪,最后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
投资中的贪婪是投资者愿意参与投资交易的内在动力。因为想要自己的钱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会贪婪;因为投资中变得贪婪,才会不停地参与到投资中去。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狂潮,就是人类贪婪的写照。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涨了而货币的价格不跟上去的话,总有一天价格会重新跌到原本的起点。如果供给既不短缺,质量也不好,价格却在上涨的话,这其实是必需以外的假需求造成的泡沫价格,而泡沫总有一天会破裂的。
羊群效应——从众
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类羊群效应指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而后者则是指我们大多数股民的“羊群”心理。由于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
由此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牛市中会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股民普遍的存在从众心理。
恐惧心理
恐惧是指个体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遭遇到阻力或者干扰,使投资不能获利而出现的情绪变化。当然,恐惧心理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一个人遭受的恐惧体验可以转成警号信号,让个体建立自身的防御机制,并产生自我暗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磨练意志力,提高适应力。
投资中面临的恐惧的情况及应对方法:
1.投资者对投资亏损的恐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并合理控制好仓位,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投资,这样才能放心去做投资。
2.恐惧离场。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者获利之后不愿离场,第二种是出现亏损不愿离场。出现第二种的概率远大于第一种(沉没成本)。所以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投资逻辑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
3.恐惧失去市场的机会。投资中不要去触碰那些自己不懂或者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赚自己了解并且能够把我的钱,这样投资机会才能越来越多。
从众,贪婪,恐惧,这三个在股票市场上投资最容易有的几种心理状态,贪婪和恐惧是人性的弱点,两者在充满风险的股市体现得尤其明显。沃伦巴菲特说过: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所以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每一个股票投资者在盯盘时,都在做买入还是卖出,亦或是持币不动的思想斗争,因此经历贪婪与恐惧的双重煎熬。每一轮大盘的牛熊转换,每一只股票的价格涨跌,都在不同的投资者心中引发贪婪或恐惧的念头,从而导致多空博弈、买卖交织的复杂投资行为。
由于恐惧,就不敢在大多数人恐慌的时候买进,总是希望能够抄底埋到最低点;由于贪婪就不会再股价大涨时选择离场,总是幻想着还会涨,能够多赚一些。由于要抑制从众,就必须要判断别人究竟是正在贪婪还是正在恐惧,在股票市场上面需要分析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很多东西我们都还要继续去衡量。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