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文 / 浏阳教育
2018-03-29 21:05

好苹果原来是好苹果,坏苹果原来也只是坏苹果,彼此相互独立,可若把它们放在一起,那么好苹果也会变坏。在生活中,如果把给个体带来或积极或消极效应但本来相互独立的各个事件硬牵扯到一起去处理,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坏苹果效应”。在亲子教育中,尤其应该避免这种现象。

「家教」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显性要挟带来“坏苹果效应”。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你不……,我就不给你……/不带你……”。如果说孩子不愿意干的事情是坏苹果,愿意干的事情是好苹果,家长把这两样事情捆绑在一起,以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挟孩子干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对“好苹果”也不感兴趣了。原因就是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要挟,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满的抵触情绪,这种负性情绪体验通过家长人为缔造的好苹果和坏苹果之间的心理链接,侵蚀感染到孩子原来感兴趣的事情上。久而久之,长期处于这样的“坏苹果效应”下的孩子会意志消沉,缺乏自主追求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的内在动力,表面顺从,但其实对家长有抵触和不满。

隐性要挟也会带来“坏苹果效应”。有些家长嘴上会说自己是非常民主和尊重孩子的意志和想法的,绝对不会做出要挟孩子的事情。但其实在不经意之间也会出现隐形要挟的现象。苗苗不愿意去学古筝,觉得太累了。家长就对她说,“不去学古筝也行,那是不是可以在课余时间把钢琴的级别练的更高一些。”之前孩子本来是会主动练琴的,可是最近莫名的懈怠了。这就因为家长并没有照顾到孩子想要休息和放松的真实愿望,而是继续看似柔软,实则给孩子施加压力,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是有条件的,内心一定不会好受,而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干扰到孩子的钢琴学习。

「家教」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挫折感泛化带来“坏苹果效应”。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身上出现一丁点的失败、错误或者不足,否则就易紧张和焦虑,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家长本身易出现挫折感泛化的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事有时会引发家长自己的挫折感,家长就会把这种挫折感泛化到很多其他的事情上,用与这件事情不匹配的重视程度来对待,“坏苹果效应”就产生了。有的孩子稍有差池就会崩溃式地大哭,这类孩子往往是经历一丁点的挫折就被家长扩大了N倍。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怯于尝试,过分自我否定。

「家教」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

那么,如何防止家庭教育中的“坏苹果效应”,就是要学会就事论事,把遇到的问题当成独立事件来看待和解决,不要掺杂其他的问题,不要过分夸大。另外,不要试图用条件去裹挟孩子,而是多用爱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获得内在真正的成长。

作者:莫 名

转载自:《科教新报》2018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