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自闭症的明显特征只有这两个,别乱对号入座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这是一个设立才刚过10年的日子,它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人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自闭症者。然而,时至今日普通人对自闭症的了解依旧十分有限。
时髦一点的人可能还依稀记得去年刷爆朋友圈的“一元购画”活动——只需支付1元即可购买自闭症孩子的画作作为手机壁纸。然而,即便是买了画多的人,也可能只知道一丁半点的自闭症知识。自闭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家庭医生在线就对自闭症做一个详细介绍。
自闭症者真的容易出现特殊天赋吗?传播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刻板成见,就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自闭症患者在某方面往往有着让人惊讶的天赋”这就是不少人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刻板成见。
自闭症患者中是有天赋的,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约占到自闭症群体的10%左右,他们可能拥有包括完美的音乐感、过目不忘的能力、出色的绘画能力等。被称为“人肉相机”的自闭症患者斯蒂芬·威尔夏,他用20分钟坐直升机从上空俯瞰纽约市,回来后就可以绘出这个纽约市的全景图。
但是,如果把某种出色的能力与他们身为自闭症患者常感受到的困扰、痛苦、障碍相比,相信他们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而且就算身怀某种天赋,能不能被发现,怎样去挖掘都是极大的挑战。更何况,还存在大部分并没有天赋的自闭症患者呢!
尚不存在的自闭症精确判定点患有自闭症的人一般从儿童期就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并不存在可以精确判断为自闭症的点。自闭症是可以呈现出多种方式的,从轻度、中度、到重度,这跨度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自闭症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
第一个是社会交往障碍,他们与别人有着交流和互动上的困难。理解别人的话语对他们来说很费劲,甚至是一种压力,例如看不懂动画片、捉不住笑话的笑点。这是无法纠正的障碍,BBC纪录片《地平线:走近自闭症》就提到了一位已经成为公共演说专家的自闭症患者萨拉·亨德里克斯,她可以毫无阻碍地演讲,却在与陌生人交流中变得无所适从,感到压力,甚至说出一些有失分寸的话。
第二个是兴趣狭窄,不断地重复同样的行为。他们往往只专注于一样东西,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他们会有很异常的行为,例如对周边的玩具不感兴趣,反正会花大量的时间把地上的孩子摆得整整齐齐,或者把桌面上的盒子放得整整齐齐。
目前,想要准确判定自闭症患者的话,只能通过对孩子行为进行细化的评分,达到一定分值即为自闭症患者。但是这种评分不一定准确,尤其是轻度自闭症患者。
在我国,也存在着一些徘徊在自闭症与正常人之间的“类自闭症”——他们只拥有自闭症的部分特征,或者自闭症的倾向,但又不具有全部特征,医学无法诊断为自闭症。最尴尬的是,他们要比自闭症的孩子要好,却又跟不上正常的孩子。
警惕成长环境造成的“假自闭”目前来说,自闭症的发病原因不明,但是可以肯定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精神疾病,症状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这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没有任何关联。
而现实中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管教、家庭变故、遭受不明暴力等导致胆小内向、性格孤僻,这其实并不是自闭症。
举个例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当,管制比较粗暴,就很容易把孩子控制得胆小而内向,不敢与外人交流,造成了一种自闭症的假象。
这种“假自闭症”对孩子的影响不见得比真自闭症少,而且也需要家长正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很少提“治愈”两个字的疾病人们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意识到自闭症的存在,最初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们,他们的跨度很大,从轻度到重度都有。在那个时候,人们也认为只要教会他们说话,自闭症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后来,大家才意识到,这是一种终身的脑部异常疾病,并且将近一半的自闭症患者存在明显的学习障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主任以往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的时候就谈到,自闭症在各类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之中,算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
随着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度,尤其是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如果得到一个早期的诊断,再施予正确的教育和训练,这些孩子是可以改善的,如果有一些孩子改善很大,甚至已经达不到诊断的标准了,可以像正常孩子健康生长发育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叫做治愈。“但严格来讲,我们很少会提治愈这个字眼。”
上文之所以也提到了“类自闭症”和“假自闭症”正是因为它们是很有可能治好的,希望家长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自闭症患者所看所想是和正常人有着区别的,这种区别或大或小,有点类似“我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例如,自闭症患者看东西会更注重局部细节,而根本不会关注整体。
又例如,常人觉得很好笑的东西,他们连哪里好笑都不知道。因此,如果有幸遇到自闭症患者,在与他们交流沟通时,请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谅解,甚至多去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