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似乎是孩子的通病,想根治得找对方法!
孩子的拖延症另很多父母束手无策!想像客服这个“怪病”,找到病因很关键。
长久以来,家长的纵容和保护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赖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父母该做的,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于是孩子遇事能拖就拖,不想去做,从而导致“拖延症”。
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家长们一定不能忽视,不能认为是一点小事就姑息,或者自己顺手就帮孩子做好了,这样惯着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拖延症”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事就会消极被动,行事作风里永远离不开等待、拖延。做什么事都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监督。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厌烦别人的催促,觉得自己受制于人,认为人家是故意找麻烦的。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谁会喜欢呢?
拖延症产生原因
1.先天形成 拖延症是个不好的习惯,但有些孩子的确是“身不由己”。孩子主管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域的功能受损或不活跃时,注意力和协调能力会受到影响,反应慢半拍,自然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副拖拖拉拉的样子了。
再者,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是这样的。当面对一项任务时,屈从眼前诱惑代表本能的边缘系统和专注于长远计划代表理智的前额皮层开始争斗,很少有人的前额皮层能够打败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的本能是让你去做些能让多巴胺分泌得更多的事。例如:孩子要去做功课,却先去看了会电视。于是,拖延就产生了。
2.后天养成 孩子拖延症的形成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孩子因为生理的原因表现出了拖延症,如果父母置之不理,孩子的拖延症会愈演愈烈;如果父母过度处理,不停抱怨着“你太慢了”、“整天拖拖拉拉”这类的话,孩子又可能产生厌烦逆反心理,遵从了语言暗示,完全走上了拖延之路。
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引发孩子拖延的终极杀手。逼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孩子不敢不从,但是可以磨蹭;父母要求严格,孩子害怕做错,也会一拖再拖;父母事无巨细,包办孩子一切,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有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孩子习惯了依赖父母,事情都拖到等父母来做……在这个过程中,“拖沓”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在肆意挥霍着父母的爱。
3.除此之外,孩子如果休息不好,注意力下降,也有可能引发拖延症。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首先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拖延。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一些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拖延症”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是否平时也是处理事情的时候一拖再拖,或者总是把“等会”挂嘴边,如果是这样,无疑是家长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孩子 。
第二,孩子的事情要有规律就是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钟钟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让钟钟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
第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多依赖,若是想让孩子飞的更高,必然要给他自由的翅膀。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拿主意,自己决定自己该做什么,由自己拖延造成的后果也让孩子自行承担。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坏处,也就不敢再拖延了。
第四,在孩子准时方面表现好的时候可以适当予以奖励。 如果孩子之前有拖延的毛病,但是,经过家长的纠正,孩子逐渐改掉了拖延的毛病,并且越来越准时,做事情越来越有效率,那么家长就应该适当的给予孩子一些奖励,让孩子觉得作对事情真好,然后,以后就会逐渐做的越来越好。
第五,改变说话方式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要总说孩子“慢吞吞”、“拖拉”,要对孩子说“比比我们谁快?”、“今天要比昨天快!”给孩子积极的暗示,用适当鼓励的话语去激励孩子,孩子才能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第六,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童年应该是欢乐,有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太高,给孩子报兴趣班,让孩子学这学那,对孩子要求严格。孩子压力大,感到痛苦,会想逃避这一切,用拖拉来获得片刻的欢乐,渐渐也就养成了拖延的毛病。
第七,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睡眠时间孩子饮食营养充足,身体好,每天早睡早起,自然精神十足,做什么都充满劲头。
其实这些方法,你只要用对一两样,并且坚持21天,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为了孩子未来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加油吧,宝爸宝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