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验证了:为什么名人死后,作品还会大热一波?

文 / 真实故事与解梦
2018-03-16 18:06

霍金验证了:为什么名人死后,作品还会大热一波?

霍金验证了:为什么名人死后,作品还会大热一波?

1

名人之所以作为名人,是因为他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中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而受到别人的敬仰,因而对一定领域一定范围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霍金,他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尽管我们是非物理学领域的普通人,但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霍金的影响,关于他的名人名言我们从小到大相信都听过不少。比如这句最让我深刻的“假如爱情伤害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继续伤害你的,爱情是最折磨人的,但我们还是如朝圣般地仰望它、靠近它,甚至感激它,为着它曾馈赠我们的最好也是最差的时光。”

2

死亡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

每天播报的新闻咨询,如果是死亡和伤重等悲痛的信息一定会比真善美等快乐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不仅是新闻本质特点决定,也是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决定的,越是严重的新闻越是能吸引人眼球,越容易引起大家注意。

3

名人+死亡,各大媒体的炒作报道消息足以敲醒了人们平静心中的警钟。

当悲痛的新闻消息发布出来,认识那个名人的人们会悲痛,会可惜,会沉思,会悼念。名人在世前,平民百姓各过各的,除了那些对名人所擅长领域有研究外的学者和粉丝,谁没事会去理会名人的所作所为?!

而当名人去世后,因为影响力巨大,媒体争先报道,打开头条打开新闻软件,微博、微信各个平台都在议论,一时之间名人的名字都登上了各大热搜榜,这种情况下,就算不认识名人的普通百姓也会好奇那个名人是谁,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作为,哪怕因为好奇,也会去读一下了解一下名人的作品了。

想当初姚贝娜住院治疗那段时间,多少记者媒体等在她病房门外,就等着拿到她病情的第一首资料?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在不就是在等她“支撑不住”的信息吗(原谅我那两个字太过悲痛不想惊扰已逝之人),这些人虽然很可恨,但这个信息对普罗大众来说确实很有影响力不是吗?

霍金验证了:为什么名人死后,作品还会大热一波?

4

离去就代表丧失了话语权,代表无法去改变任何角度,当然也没有针对任何观点的新思想出现,被任人评说也无计可失,所以才有任何人都有自信来说上一段的情况发生。

说到此,又想到一点也许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那是种很阴暗的心态,在本对死者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去参与评价死者{不管观点正反,“正面观点”表现“英雄”叹惜英雄,“反面观点”则好比是思想的春芽发于被枯朽之木死去过后滋润的土壤,此苗能得以愉快与迅速的成长},让某些人有了高度感,因为他终于有自信可以点评此人了,那怕是个离去的人,这种感觉很爽,最不济的效果也是让这类人显得很“高尚”,因为他对“逝去”施舍了一份感情叫“我不曾遗忘”!

5

高度聚焦引发错觉。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从事实上来说,大量热议一个名人作品,其中有很多内容是雷同的,但因为要报道突发和有新闻看点的消息,而且都是在第一时间要求发出,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旦一位名人去世,人们都会就他的作品引发热议。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错觉。而不是公众真的多么关心这些名人以及作品。

6

当然,有些人是真正的崇拜霍金,他们对宇宙论和黑洞也充满兴趣。


7

连霍金全名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只是凑个热闹,发个朋友圈,装文化人而已。

装下文化人,科普一下霍金全名是:史蒂芬·威廉·霍金

(当然,太懒的人我们不和他做朋友,连装都懒得装下)

8

差点忘记重要的现实:名人的死亡事件成为商家热点,搞促销。

所以,名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名人的作品又热起来,是肯定的了。

并且,还不仅仅是他这部最受人关注的《时间简史》重新变得引人注目,就是其它相对冷僻的霍金著作,从《我的简史》这样的自传,到其它科普书籍,如《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也都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