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文 / EEGSmart
2018-03-04 11:07

抑郁症的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想等。

快节奏的社会挤压着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手机将我们的距离拉近又分割开。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有一段心情低落的时间,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无精打采。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你是不是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相信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人都曾经做过心理测试。在网络时代,哪怕是十分专业的测量结果对网民来说都已经唾手可得——只需要点开一个链接,依次点击自己选择的答案,网站就会自动给出测量结果。

很多怀疑自己有抑郁倾向的人都做过抑郁症自评量表,例如使用最广泛的抑郁症测量工具之一——抑郁症自评量表(SDS),由Zung在1968年编制的抑郁量表改编。SDS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抑郁症量表。包含20条题目,每题四种等级得分,按症状本身出现的程度评级。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没有、很少时间有、大部分时间有或全部时间都有。这个量表的一半题目表现消极症状,另一半题目反映积极症状,评分结果也很容易计算,达到53分就说明答题人有轻度抑郁,需要注意;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高于72分即为重度抑郁,应及早就医。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但毕竟重度抑郁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只是刚刚达到“需要注意”的程度。因为无法区分短期的情绪变化和早期抑郁症,被评为较度抑郁水平的人大多再也没有别的行动。

事实上,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对预防、阻止或延缓抑郁症发展,乃至预测病程都至关重要。但仅仅通过自测量表得出的轻度结果,确实还构不成确认早期抑郁症的理由。那类似于在抑郁症测量上得到50分左右的人,该怎样进一步判断自己的情况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怎样从三个方向科学地识别早期抑郁症。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抑郁倾向藏在你的行为里

行为是机体的反应系统,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心理学从哲学思辨引入自然科学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像一个既不能打开,又不能直接观察测量的黑箱,只有通过不同情境下对不同行为的观察,才能推测其内部结构,也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即使如今的脑成像技术已经提供了研究大脑活动的条件,对行为的观察仍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想挖掘出人们内心的抑郁倾向,也离不开行为。

抑郁症的随时间发展会大致呈现几个不同的阶段

病前期、前驱期、临床期;

其中,前驱期是指从患者首次发生变化到明显临床症状出现之间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出现的疾病的先兆标志就是前驱症状(Kovacs & Lopez-Duran,2010)。

目前侦测前驱期症状主要运用的都是行为学方法,我们熟悉的临床精神检查或症状量表评定,就属于这个分类。

抑郁症前驱症状的主要特征是心境和精力的调节异常。研究发现,抑郁症常见的前驱症状有以下几个方向(Fava & Tossani,2007;Iacoviello et a1.,2010;Kovacs & Lopez-Duran,2010)。

郁郁寡欢

可能表现为:忧虑、睡眠障碍;缺乏自信、感到无助

意志消沉

可能表现为:动机减少、心境沮丧、绝望、兴趣丧失、有自杀念头

无精打采

可能表现为:疲乏、精力下降、食欲减退或增强、身体不适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其实上文所述的前驱症状法对于早期抑郁症的自我识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前驱症状的特异性不强,不能仅凭现象学的测量来预警疾病。而且较为专业复杂的量表评定或临床精神检查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应由有经验的心理学从业者实施,并不适合非专业人士。其次,哪怕是效度(测量的有效程度)得到确认,且较为简单的心理测验,比如前面提到的SDS抑郁症自测量表,也并非针对早期抑郁症,对前驱症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强。

所以前驱症状法对早期抑郁症的识别只能起到基础提示作用,还是要综合其他方向信息,才能对自己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接着往下看,干货要来了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抑郁倾向藏在你的基因里

也许大家都知道,在智力的发展中,遗传水平几乎是天花板般的存在。但哪怕在后天环境影响更大的方面,我们的基因提供者——父母,也可能言传身教地影响我们的认知风格,情绪调节方式和人格。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家庭基因也会影响到对抑郁症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指对某种疾病,个体有较大的患病可能性。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倾向可能由遗传、认知、情绪发展与情绪调节等个体特质决定。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寻找个体的这些倾向或特质来识别那些可能罹患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理测验结果属于轻度抑郁,又恰巧符合以下几点,那还是和心理医生聊聊比较保险。

1、抑郁症易感性的家系判断

遗传和家庭相关因素促进抑郁症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的增加已经是国际共识(Bagana,2013)。研究者经常把目光聚焦于抑郁症家族史,因为遗传因素在传统研究中被视为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遗传度的影响大约是 4O-50%(Hammen,2009)。

所以,从相关研究结果来看,如果你在一段持续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抑郁症状,而你的亲属里恰巧也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你处于早期抑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且患抑郁症的亲属与你的关系越近,你的抑郁症易感性就越强。

2、抑郁症易感性的认知倾向判断

有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易罹患抑郁症的人群会按照更消极的方式看待周围环境(Beck,1967)。有关认知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发现,成人和儿童抑郁患者效价刺激加工存在负性偏差(Dearing & Gotlib,2009)。

实验者将带有情绪倾向的词语和面孔依次呈现给健康受试者和患有抑郁症的受试者,结果发现无论是回忆词语,还是再认面孔,抑郁症患者带有负性情绪倾向的材料,记忆效果都明显优于正性情绪材料;而健康受试者的结果正相反,他们对正性情绪的记忆效果更好。

甚至有对抑郁症家族史研究的研究表明,抑郁患者一级亲属在情绪材料知觉、注意、理解和记忆过程中也存在负性认知偏差 (Kujawa et a1.,2011)。

所以,对自己的抑郁倾向有所怀疑的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平时的认知偏好。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开心的面孔还是忧伤的面孔?

3、抑郁易感性的情绪发展判断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偏低代表了一种气质风险因素,也是一种抑郁症易感因素(Clark,Watson & Mineka,1994)。甚至有对抑郁症患者后代情绪发展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子女的情绪发展在幼儿期可能已经失衡, 积极情绪显著低于消极情绪 (Olino et a1.,2011)。

所以,回顾你之前的人生经历,你感到开心愉悦的时刻更多,还是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的时刻更多?如果是后者,那你可能也有积极情绪发展偏低的情况。

科学认识抑郁症,有助早发现早预防!

4、抑郁易感性的情绪控制能力判断

Gencoz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或情感调节能力,发现情绪调节困难不仅与抑郁症患者的当前症状有关,且在抑郁症康复人群中表现明显。

研究者采用电影片段诱发悲伤情绪以评估被试自发使用情绪抑制或认知重评策略。结果发现抑郁恢复组比健康控制组报告了更多的情绪抑制 (Ehring,Tuschen.Caffier,Schniille,Fischer,& Gross,2010)。

那么怎样评判一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呢?

本文开始就说过,专业的心理量表对网民来说已经唾手可得。打开浏览器,某度上搜索情绪控制量表,选择几个靠谱的网站试着做几个。虽然更具体的分析需要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但电脑给出的数据可以让非专业人士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抑郁倾向藏在你的身体里

现代科学认为,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神经生理活动。即先有肉体才有灵魂。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在生理上也注定有其体现。想在早期就发现抑郁症的迹象,从生理特征入手也是很好的方向。

1、从大脑的器质性变化识别早期抑郁症

抑郁症包涵了大脑内部结构的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Bora等人在2012年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体积减少。而物理或药物治疗可改变前额叶皮层的代谢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该理论方法的可信性。

但这种改变其实在抑郁症早期就已经出现,可以作为识别早期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有研究发现高风险人群右侧额顶叶皮层厚度明显小于健康人,而这种标记甚至在无抑郁症史的高风险人群中也有发现。这表明额叶皮层体积减少并非抑郁症发病或治疗的结果(Dubin et a1.,2012)。

还有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体积减少,且有证据显示该部位体积减少在抑郁症发病早期就已出现(Bora et a1.,2012;Du et a1.,2012)。

2、从睡眠识别早期抑郁症

睡眠与梦是个神秘的领域,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在大众文化领域传播广泛。国际睡眠医学学会将睡眠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脑电图和生理现象都有相应的特征。其中,前四个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NREM),最后一个则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REM阶段首次出现时持续约10 分钟,然后逐次增长,最后一次可以增长到1 个小时,即为前半夜短后半夜长。梦就出现在REM阶段。相应的,NREM阶段则是前半夜长,后半夜短。REM睡眠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通常年轻人的REM睡眠时间可以达到2小时。两种睡眠阶段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个四到五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10分钟。

严重的抑郁症大多伴有睡眠障碍,轻度的抑郁症在睡眠过程中也有相应的生理体现,最主要的变化就出在REM阶段。

Rao等人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法测量非双相抑郁症患者睡眠状况发现,相比随后转化为双相抑郁症的患者和健康人群,未转化的患者表现出REM睡眠潜伏期缩短、密度增高、周期增加的特点。

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及一级亲属的类似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也有以上特点,且与一级亲属均伴有REM睡眠潜伏期缩短问题(张娜,马辛,任艳萍,2011)。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表现出REM 睡眠密度显著更高的特征(Pillai,Kalmbach,& Ciesla,2011)。这些研究表明REM睡眠异常也许可以作为识别早期抑郁症的素质指标。

3、从激素分泌识别早期抑郁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HPA)活动过度是抑郁症研究中最一致的生物学发现之一 ,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分泌过多(Stetler & M iller,2011)。

皮质醇是从肾上腺皮质中提取出的对糖类代谢具有最强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在压力状态下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反应。所以那些长期处在压力状况下的人,往往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这时皮质醇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即血糖升高、体重上升、性欲减退、极度疲劳等。

没有从事心理学专业研究的人不比深究皮质醇分泌增多与抑郁症的因果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两者高度相关。因为哪怕是处于康复期和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浓度仍然高于健康者,这表明皮质醇反应异常是一种状态独立的生物学标记(Bhagwagar,Hafizi & Cowen,2003;Holsen et a1.,2013)。

其实不同的研究显示,还有可用来预测抑郁症易感群体疾病发展可能性的生物学标记,即介于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中间标记。

有研究者发现正性条件下的丘脑激活增加可能与抑郁症发展密切相关(Diener et a1.,2012)。

有研究者发现抑郁症患者和家系高风险人群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异常增加(Zhang et a1.,2011)。

还有研究者发现抑郁症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低有关.

但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数研究为临床期研究,不能确定这些研究所发现的生物内表标记中哪些可作为前驱期征象。而且非专业个体也不容易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判断(Ruhe,Mason & Schene,2007;Young,2013)。

其实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仍然是一个难度较高的课题,有学者提出两个思路,一是针对现有的三类方法各自的局限性,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方法;二是把三类方法各自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综合性方法。在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现状下,综合性方法也许是目前的最佳选择(郭怀斌,王东林,2016)。

那么重点来了

对抑郁症的及早干预有利预防转化、延缓或者阻止病情发展,甚至可能对后期病情发展结果和时间节点预测都有帮助。

所以在上文给出的这些指标中,如果你不小心中了两三枪的话,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联系一个心理咨询师,用专业角度多方面判断。

即使没有罹患抑郁症,和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谈一谈,也可以改善心理适应方式、健全人格,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面对生活。

转自麦戈文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