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会接受不被理解是迈向成熟的开始
你是否有过不被父母理解的经历?
这几天我身边的好朋友找我诉苦:我的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思想也不开放,也不先进,不让我做这,不让我做那,干扰我做决定,总是拖我后腿。
之后他也问我:您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说实话我内心也频率点头,也觉得那是我的心声,倘若他能听见我的想法肯定会喊:“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后来,他问我怎么看这种事情。
我说:平常心,没关系。
他深深怀疑我这六字儿是不是发至内心说出口的,因为这不符合他的理解,遭受如此的精神折磨,不可能这么风轻云淡。
好吧!我承认,我们不被人理解与接纳,尤其是那些你在意的人,不理解你,不支持你,这是一件很让我们难受的事情。
但难受是一方面,但我内心最后的结论,仍然是这句发自内心的话:平常心,没关系。
说起不被父母理解的问题,相信我们身边很多人父母以前都没有怎么好好上过学的,在我们小时候遇见学习问题的时候,其实父母都不会帮助我们解决的,他们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儿啊(女儿啊),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学会成长,以后遇到问题争取自己独立解决。
这导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给你两个错觉:第一,父母果然昏庸腐朽落后又无能,那么听他们的,不知会落一个什么结局呢。第二,父母不理解咱们的时候,咱们就和他们对着干,他们说东咱们就偏往西。
第一个错觉很容易打破,父母与子女考虑问题的方式各有所长,不存在谁是永远绝对的权威,把数据扩大来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我们走到今天其实也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些老人言和大道理,他们所处的位置会导致他们偶尔的决策失灵在你我心中被放大化看待,所以,遇到事情尤其是大事,多和年长的人切磋一下,至少没大坏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决策权在你。
针对第二个错觉,有必要提醒:千万记得,永远有大于一种的方式来化解各种矛盾,有远存在更稳妥的方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其实严格来讲,父母不理解我无数次,但我几乎从没有真正的在形式上与他们翻过脸。
比如在我们高中选择学文与学理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过分歧吧。但是倘若我们换个方式直接说你的想法如:“我对理科比较有把握,若学理我能考重本,学文我就只能考普本。”我相信绝大部分父母一听也欣然接受吧。
我们很多时候都知道从兴趣的角度说服他们听不进去,那就暂时不谈兴趣,只谈他们看重的东西,所谓的实际。
所有我们学会从策略的方法去解决,如填志愿的时候我们学会和父母谈判,最终达成共识:第一志愿的第一专业,我选择我喜欢的。剩下的第一志愿第二三专业,包括二志愿三志愿所有的专业,我全部服从父母的建议。
当时父母一看自己在数量上占优,特别高兴,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我的一志愿第一专业十拿九稳会成功录取,其他的报什么都没意义。
至于写作文章,选择时我已经有稳定工作了,压根就没向上级汇报,一次偶然间父母听说我在写文章,问我是不是在搞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我正常工作吧,我那就是写着玩,没有当正规行当,不影响。于是他们放松了警惕,直到熟饭回不去生米。
你看,上兵伐谋,与父母相处,不能只靠勇气。
随着时间推移或许,父母有时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跟不上时代了,有时甚至在话里话外对当初影响我做选择时的一些言行,也表露歉意。
但我们在回忆曾经发生矛盾时,在不被别人理解时,那时真的痛苦,也确实有情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事情过去之后,便只剩下一句:平常心,没关系。
无论是长辈之间、朋友之间、、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乃至每个生命个体之间,误解与被误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大家都是普通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都不一样,在每个具体问题上所积累的认知经验成熟度也参差不齐,真的没有理由要求别人百分百理解你。
更何况,理解与信任一样,都不是无条件的,你不说,人家就是不知道,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所以哪怕真的索求理解,那么,保持沟通,释放丰沛的你方信息,也是理解能建立的首要前提。
网络上留下一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说辞,听着蛮解气,然而呢,谁也没有那个眼光和能力透过你往东走的现状预判你将来的方向是一路向西。更没有那个义务。你总说你的潜力是实力,这个时候别人信了是情分,是缘分,值得你倍加珍惜,但如果别人不信,那是对方的本分,你要做的只有抿紧嘴巴,然后让事实成为论据。
最后,有两句话特别适合调节你不被人理解时的心情。
第一句是:如果你真的认为你自己是优秀的,那么你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你一样优秀。
第二句是:不要去怪别人不理解你、不懂你,因为他们不是你,不知道你的经历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