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怎么办?阿德勒育儿秘籍全部奉上!

文 / 病毒传播陈轩
2018-01-17 12:59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周日凌晨翻看完了阿德勒,做了48条笔记,也送给几位为人父母的好友。

孩子自卑怎么办?阿德勒育儿秘籍全部奉上!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被誉为”自卑情结之父“。

1.人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克服人的不足感。优越感是对人的不足感和自卑感的过度补偿。

2.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他社会中的同类的态度,以及他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3.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他的理智,他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他对于自卑的克服为标志。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找出人格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入手。

另外,既然关乎人的一生精神健康的人格形成于儿童期,那么,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教育”一词在阿德勒心目中的含意。

4.阿德勒毕业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他对于儿童教育的理论是他作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的成果,或者说,副产品。

5.人格的统一体,还有它独特的方式和目标,并不建筑于客观现实;相反,一个人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才真正是他的人格结构的基础。人对事实的看法和观念,并不就是这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同一样事实的事情,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

6.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败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尤其需要分析一个人在儿童早期形成的对事物的偏颇认识,因为这些偏颇的认识主宰着这个人以后的一生。

孩子自卑怎么办?阿德勒育儿秘籍全部奉上!

7.人的挣扎、追求,或者寻找目标的活动,导致形成个人的人格,但前提却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的事实:这就是人的自卑意识或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心理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心理学把这视为一种心理补偿。

8.过度的自卑感刺激起孩子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毒害孩子的心灵,使他永远不安本分。这种不满情绪全无用处,它不会导致有益的活动,因为这种不满源自于大得不成比例的野心。这种野心藏头露尾地从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上反映出来。孩子受这种野心无休止的刺激,会变得过分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他人的伤害或蔑视。

9.判断孩子或个人是否获得成长的一个明确标准,就是孩子或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的强弱是一个人获得正常成长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削弱孩子的社会和团体感情的事情,都会危害他们的精神成长。从孩子社会感情的强弱程度,可以检查出孩子是否获得正常成长。

10.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应该让孩子只跟一个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因为这样做,孩子就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11.了解孩子的社会感情的一个好方法,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刚进校门,孩子迎来了一个对他最早和最严峻的考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连接家庭和广大现实世界的中介物。它不仅提供书本知识,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传授生活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的地方。

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与他人接触,那么,孩子进入学校时就感觉落落寡合,孤立无援。他们因此会被视为古怪的孩子。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的状态,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厉害。他们的成长由此受到压抑,他们也就变成行为问题儿童了。人们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

其实,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说是在学习上的失败,不如说是在心理上的失败。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已经开始气馁。开始躲避正常的途径和任务。

他全力以赴地独辟蹊径,他不走社会已经指定安排的大道;他选择一条个人的途径,去获取某种优越感以补偿他的欠缺感。对失去信心的人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不外是最快捷地满足心理上对成功的渴求。

甩开社会的道德义务,并且用破坏法律的手段来突出自己,使自己获得一种征服者的感觉——这比起走社会的既定道路要容易得多。但选择这条捷径的人,很清楚,是内在怯懦和虚弱的。

12.而所谓的人格,也就是人的挣扎、追求的一种表达——人的挣扎、追求具有他的目的,但这目的却或多或少不为他本人所意识。

13.因此,每一个人对待下面三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态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能表现出他的真正的自我。

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问题会具体表殃为人的某一特定的任务——这就是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个人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什么?

第二个根本问题是关于一个人打算如何运用他的一生——他想在社会劳动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个根本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分为两个性别的事实。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样不是一件个人的、主观的事情,只能根据这种关系的内在客观逻辑来解决问题。我和异性应该如何相处?

14.是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事实,决定了我们要走的方向——这是我们的心理真正的奇妙之处。我们的观点控制、调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人格构成也以我们的观点为基础。主观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现实的构成并不那么因果相应,现实给予的效果,往往是经过了人的整体人格的重整。

15.教师千万不要无视孩子的长处。他们应该运用孩子的长处作为教育孩子的突破口,鼓励他争取在其他的领域同样取得进步。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某一令人鼓舞的长处,并且通过这一长处使孩子相信他同样会在别人方面取得成功,那么,他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6.每个人(包括孩子和成年人)的人格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格的表达符合这个人逐步形成的行为模式——那么,一切都变得清晰了许多。脱离这个人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单独某一个行为可以有多种解释。

但我们一旦明白那特定的行为或态度,例如,学生拖拉延误的行为,是学生对于学校交给他的任何所做出的不可避免的回答,那么,对这一行为做出判断的困难就马上荡然无存了。

17.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了解所谓“坏”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不如人意的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转化为接受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对学校的拒绝。

这样,孩子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典型行为症状,这些行为症状逐渐演变成屡教不改和故意作对。这个孩子在学校或许就会扮演小丑的角色,他会不断地捣蛋逗乐,或者他会招惹同学,或者他逃学,与不三不四的人为伍。

18.所以,我们不仅掌握着这个学童的发育成长,他以后人生的发展也控制在我们的手里。

学校提供的教育极其重要地决定着一个人将来的发展。学校处在家庭与社会之间,不良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生活方式——这些本可以在学校加以弥补矫正。

学校负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准备,并且确保孩子以后能在社会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发挥他的角色。

19.我们历史地考察一下学校所发挥的作用,就可以知道学校总是试图根据时代的社会理想去塑造个人。学校在历史上依次为贵族、宗教、布尔乔亚(中产阶级)和平民服务。学校总是依照时代和统治者的要求教育孩子。

今天,为顺应那变化中的社会理想,学校也必须改变。因此,如果今天的成年人的典型理想是成为独立、自我控制、富有勇气的人,那么,学校就得做出调节,以培养出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把自己视为目的本身,而应该牢记,培养孩子是为了社会而不是为了学校本身。因此,对那些放弃努力进步的孩子,学校也不能忽略。

20.学校除了主动的教育和矫正孩子的任务以外,学校还是一个实验站 —— 这是从学校的被动的意义上说的——在这里,小孩早年家教的弊端会暴露出遗。

一个观察敏锐的称职的老师在小孩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可以观察到很多东西。因为很多儿童马上就暴露出受到过分宠爱的迹象,他们觉得新的环境(学校)带给他们痛苦和不适。这些孩子还没有练习过怎样与人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跟他人友好交往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如果小孩进学校前就掌握了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在家里,我们不能让小孩完全地依赖某一个人,而把其他人排除在外。家庭教育留下的弊端必须在学校得到矫正,当然最好是小孩没有这样的弊端。

21.期待一个被宠惯了的小孩在学校马上就能集中精神在学业上,是不可能的。这种小孩不能够专心。看得出他更宁愿留在里——事实上,他不会有“学校意识”。

孩子自卑怎么办?阿德勒育儿秘籍全部奉上!

小孩厌恶学校的迹象很容易被察觉。例如,父母每天早上都得哄小孩子起床;父母不断地催促他做这做那,会发现他吃早餐时磨磨蹭蹭等。看上去好像这小孩为自己的进步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解决这种情况和解决左撇子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予孩子时间去学习、适应,不能因为他们上学迟到就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做只能加剧他们在学校不愉快的感觉。这样的惩罚更加使孩子认定他无法在学校呆下去。

如果父母用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上学,那么孩子非但不愿意到学校去,反而会寻找办法,巧妙应对他的处境。这些办法当然就是逃避,而不是真正地面对困难。孩子厌恶学校,他无力解决学业这一难题,这从他的每一个动作和行动中看得出来。他的书本总是不在一块,他不是忘记带这一本书,就是丢失那一本书。

当一个小孩习惯性的忘记或丢失他的书本时,我们就可以肯定他在学校并不如意。

22.一旦迈出了这么一大步,他们现在就要着手满足他们的野心。只要他们的行为还不被察觉,他们就放胆犯下狡猾的罪行。这解释了为何许多孩子不肯放弃犯法的行为。

他们一意孤行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他们相信在别的方面他们不会取得成功。他们不会考虑做任何富有建设性和有益的事情。他们同伙之间争强好胜,不断膨胀的野心驱使他们做出新的违法乱纪的事情。

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这种自负和

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孩子以某种方式不断地突出自己。当他不能够在生活的积极方面取得位置时,他就会转到消极的方面发展。

23.每个小孩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者教师的任伤就是引导孩子这方面的追求,使孩子努力沿着一个有益的和有所成就的方向展开。他们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能给孩子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思想混乱。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他的社会感情,或者说,增强他和社会紧密相关的这种意识。不懂得社会感情为何物的孩子会成为问题孩子。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还没有被引向有益的方面。方向时,他们并不会从否定的经验中学肯定的教训咽为他不明白生活中的问题的含意。

24.因此有必要教导孩子不要把生活看成为一连串互不关联的事件,生活其实是一条连续的线索,它贯穿他生命中的所有事件。任何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不可以从他的生命中被单独分离出来,要解释此刻发生的事情,只能把这之前所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孩子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才会明白他进步歧路的原因。

25.为什么一些孩子会想利用懒惰的手段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他就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松松散散的样子。但他的懒惰却经常使他成为人们关心的对象,起码他的父母就要为他操劳。

想想看,多少孩子不惜代价地要引人注意。很多孩子采用懒惰作为缓和他们的处境的一种段。人们总是把这些孩子明显欠缺的能力和成绩不佳归咎于他们的懒惰。人们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够,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如果不是懒惰,有什么事情人不能干?”

孩子对人们的这一认可——如果不是懒惰他们就能样样干出成绩——感到沾沾自喜。这种孩子无疑自信心不足。而人们的认可正是抚慰他们的自尊的灵丹妙药。它顶替了成功的位置。孩子是这样,成年人也是如此。

26.这个似是而非的“如果”——“如果我不懒惰,我有什么不能干”——抚平了他们的失败感。当这些孩子真正做出努力,干出点事情,那这些事情就会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他们所取得的点滴成绩,与他们之前的毫无建树恰成对照,结果是他们为取得的成绩获得赞扬,而其他一真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更多的成绩,但获得的赞语反而更少。

27.因此,懒惰的行为暗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技巧。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下面总张着保护网,他们失足掉下,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伤。对懒惰的孩子的批评总比对其他孩子的批评温和许多,这些批评对他们的自尊的伤害也更少一些。

一句话,懒惰是一道屏障,它为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藏拙,为他逃避努力克服困难提供借口。

28.事实很明显,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于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

29.小孩能否应用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讯号。数学是为数不多的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它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把纷乱和无序以数字的形式稳定下来。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拙于计算。

其他科目也是这样。写作把只有人的内在意识才了解的话语声音固定在纸上,它给予写作者安全感。绘画能使转瞬即逝的光学印象恒久不变。保操和跳舞表示得到了一种身体的安全感,同时,通过对我们的身体有把握的控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安全感。或许这就是那么多的教师都相信运动带给孩子好处的原因。

30.小孩不应该把他所有喜爱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母亲身上,因为母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其他人身上。父母的工作是尽量帮助孩子准备好应付生活,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

那些不曾学会应付困难的孩子以后会想方设法回避所有的艰难险阻,这就使他活动的圈子越加缩小。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理性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这样,指导孩子行为的就不是他人强迫他接受的诸多限制,而是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

31.长子们通常都有保守、循旧这一性格特征。他们对权力、规章制度和铁定的法律深信不疑。他们倾向于公开地、问心无愧地接受专制主义。他们对权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曾几何时他们自己也占据过这样的位置。

32.女孩子在 14 岁到 16 岁时思想和身体都发育得比男孩快。一个小孩的生活方式通常在 4 岁或 5 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在这一段时间他必须培养社会感情和锻炼调节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孩到了5岁时,他对他的环境的态度通常已经确切固定下来。他今后的发展都大致向着同一个方向。他对外在世界的统觉保持不变。孩子的眼光跳跃不出他的视野,那早已形成的思想运作模式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会不断地重复。一个人的社会感情的发展受着这个人的精神视野的制约。

33.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越早越好。随着小孩的长大,他会形成自己一整套的规律和方式以调节行为。他这一套思想决定着他对不同的处境所采取的应变方式。孩子年幼的时候,他形成的独特思维程序——他以此指导将来的行为——还没有露出端倪。经过数年的训练,他的行为模式固定下来了。他再也不可以客观地看问题——他只是根据自己对以往的生活的理解对事情做出反应。

如果孩子对某一特定的处境,或者对他应付某一特定困难的能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这一错误的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成年以后的行事方式,除非他在少儿时期形成的错误看法得到了矫正。

34.经常看到在同一家庭出现表现一好一坏的两个孩子吗?可以发现表现坏的孩子特别强烈地追求优越感。他要控制所有的人,尽他的所能去控制周围的环境。在家里,人们不断听到他的声音。行为良好的孩子则刚刚相反,他安静、谦虚,是家里的宠儿,是人们要另一个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无法解释为何在同一个家庭会出现行为大相径庭的两种孩子。

其实,表现好的孩子发现用他良好的行为可以获取别人更多的承认。在这一例子中,他可以在和他表现欠佳的兄弟或姐妹的竞争中占取上风。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了这种性质的竞争,第一个孩子对以更加良好的表现超越第二个孩子不抱希望,他干脆全力以赴地在相反的方向超过他。也就是说,他变得尽可能的调皮捣蛋。

35.在学校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一类孩子,他们好像和这里的描述不相符合。他们懒惰、内向,对学习、纪律和人们对他的批评教育一概无动于衷。他有自己的幻想世界,看不出他有追求优越感的迹象。

但具备相当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些只不过是孩子追求优越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虽然这是一种荒谬的形式。这样的孩子对于运用正常手段去取得成功并不抱有信心,结果就是他躲避所有帮助他进步的手段和机会。他远离众人,给人以性格冷漠的印象。

但这种冷漠并不是他的全部人格。在冷漠的背后,却是一个极度敏感的、颤动的心灵——它需要以外在的冷漠来避免受到伤害。他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外界的事情也就无法触动他了。

36.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划分为尖锐对立的人,还保留着孩提时期的思维。人类要不就拥有一切,要不就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有着无数的等级。习惯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方式的人具强烈的自卑感并因此变得野心勃勃。

在历史上,有好几个这样的人物,例如凯撒。他在谋取王位时被朋友杀死了。小孩的很多古怪性格特征——例如偏执、顽固——它们的根源就是这种非此及彼,不是全部占有,就是全部失去的思想。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我们甚至得出结论:这些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学。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常识相左。

37.每一新的环境都可被视为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小孩没有养成整齐清洁的习惯”——这意味着母亲经常为他做事。“他总是很腼腆羞”——这意味着孩子对家里依恋很重。他仍会有受到父母过分宠爱和者呵护限制的感觉。这加深了孩子应付新环境的难度。如果父母说孩子表现得特别胆小而且丢三拉四,我们可以肯定孩子想以此受到别人的注意。

38.如果我们只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这种做法将是愚不可及的。我们应该把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学习成绩看做是这个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重要的不是孩子得到的分数,而是这些分数所告诉我们的有关这个孩子的智力、兴趣、专注能力等。

39.一句话,一个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和激动人心的责任。他铸造孩子的心灵,人类的前途也掌握在他的手里。

40.小孩到了 3 岁,就得安排他们和其他孩子一道玩耍,使他们不至于惧怕生人。否则,以后孩子与人交往时就会变得局促不安、脸红,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敏感异常,并且对他人会产生敌视态度。通常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才会有这种特征,这些孩子总想着“排挤”他人。

41.如果父母较早就注意矫正这些特征,那么,孩子以后长大成人就可免去许多麻烦。如果一个孩子在头三四年里受到良好的培养——和其他孩子共同游戏、参与集体活动——他就不会变得腼腆和以自我为中心。孤身独处的孩子才会有精神错乱和神经病症——这种人对他人不感兴趣,无法与他人合作。

42.父母的责任不仅在于教育孩子读书、写字和计算,他们还得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一个适宜的心理基础。这样,他就不会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大的困难。至于挑选何种玩具为适宜,本有很多可说的。原则上我们应该挑选能在玩耍中启发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刺激他们的创造力的一类玩具。

43.如果这个孩子具有相当的勇气或者社会意识,他就会明白大人们所说的“了不起”,只不过意味着一个孩子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和准备。这样,他就会找到迎头赶上的办法。

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孩子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成人迥然有别;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特意趣去把握事物。如果他是一个生性腼腆的孩子,他就会在《圣经》及童话里面找到赞赏他这一性格特征的故事,他以后就更加胆小害怕。对童话故事和《圣经》的段落需要加上评语和阐释,这样,孩子才能领会故事的原意;否则,孩子从这些读物里面读到的只是他个人的主观臆想。

很多孩子无法正确地把握电影的主题,或者,他们对事情做出仓促、笼统的概括。父母有必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让他们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个体心理学认为,青春期只是每人必经的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我们不相信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或者某种处境会改变一个人。但这个阶段是又是一种新的处境,它是对人的一种测试,它把一个人在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暴露出来。

44.因为我们每当感到需要证明某事时,我们就会做得过火或走得太远。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形。这确实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常犯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他不需要让别人相信他不再是个孩子。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证明。告诉他这一点我们就或许可以避免他们做出上述的夸张行为。

4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父母多方压制他们的女儿,希望她们能成为乖女孩,但由于这些父母对人的心理缺乏洞察,最终却导致这些孩子变坏。在这种情况下,错误并不在女孩一方,错误在于父母,因为他们并没有帮助女儿做好应付新处境的准备。在青春期到来之前,他们对女儿呵护备至,而结果就是他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是非判断力——而这些对于提防青春期的陷阱是必不可少的。

46.眼神躲闪、依靠在别人身上、保持距离,是孩子隐藏其自卑感的表现形式。

47.孩子的发展并非取决于遗传,也不是取决于外界环境,而是取决于孩子对外界现实以及他与外界现实关系的看法。

48.母亲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引导孩子,把他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去。

文/燕小唛CEO、病毒营销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