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文 / 侃侃看电影
2017-12-26 10:54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文/沐茶

记忆碎片,一个简单的故事。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对电影故事的叙事结构方面。剧本的原著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是在克里斯托弗·诺澜的导演下,足以体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所能展现的魅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黑白与彩色交替进行,丰富了视网膜神经上的体验,传达给大脑一个重要的讯息,即这是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就像是缝合一个老式的灯笼,左边和右边折好后相互靠近,直到严丝合缝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物件。一个理性的手工制品就像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用昂贵传统的胶片拍摄不带一丝别的感性的因素,更纯粹考验了观影者的逻辑思维。倒放的小节式的叙事结构,每次在一个固定的小节处重复一些镜头,提醒观众联系故事的完整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与其说《记忆碎片》是典型的克里斯托 弗·诺澜的经典作品,不如说是诺澜在进行完一部又一部电影的不断完善思维逻辑的过程。一个导演,在一条艺术的思维道路上的成就与他在某一作品上的初步探索是分不开的。例如诺澜在《记忆碎片》后又导演了《盗梦空间》。就这两部电影而言,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说《记忆碎片》是一个病毒的话,那么《盗梦空间》就是前一个的升级版。在盗梦中,让我们见识到了梦中做梦的一大造梦家的手段,在梦中他们为了达到一个目的相互利用相互厮杀。就如同记忆中的警察泰迪的角色,同样给男主角莱尼造了一个梦,虽然这没有任何催眠的手段,显然也不需要。因为莱尼本身就是一个神经出现短路的人,一个看似完美的谎言就可以让他为之追寻,他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唯一的动力就是找出真凶。仅仅十分钟的记忆,对于这个致命的弱点被泰迪利用的看似完美,但是最后还是回归了真理,坏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即使是一名警察。 其实不得不承认,莱尼也为自己造了一个梦。 影片中,在男 主角莱尼侦查到所找到的证据中那缺的12页,同时收到了一张令他很高兴的相片,而那张相片正是他的妻子破案后的相片。只是主角不愿意选择相信,于是他那只有十分钟的记忆便自动删除了。如此下去,他的侦查的过程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直到他杀死了警察,这个被他自己伪造证据的约翰·G。只有这样,他才不会滥杀更多无辜的人和被不良的人利用,算是一个终结吧。可见,在造梦的天堂里,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其实莱尼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十分钟内了解自己将来的作为。他记得的必须记下来,而有些他记下来的是他愿意记下并且认同的。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泰迪让莱尼写娜塔莉亚是一个骗子时,他又翻开泰迪的相片,下面写道不要相信他说的话,于是他涂了之前写的话。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弗洛伊德说过,人格的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即使在一个十分钟记忆的人面前也不例外。“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本我的活 动遵循快乐原则。影片中很多方面都遵循了本我的人格。例如娜塔莉亚为了证实莱尼是不是一个只有十分钟记忆的人是,她在啤酒里面吐痰就当是一个慈善活动。之后过了十分钟,她重新给莱尼,足以证实莱尼没有说谎。还有塞米的妻子为了证实自己的老公神经没有问题,试图相信他是装的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证实了这个命题。就像是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当中的一句:“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塞米妻子的作为,的确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种本我的人格,简单而直接导演毫不拖泥带水的再次强调主角的神经上的缺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自我”介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在影片当中,莱尼知道自己患有十分钟记忆的病,他不断的告知他所遇到的人,为的是让别人原谅他并且这一举动遵循了现实原则。在每一个十分钟的记忆中,莱尼不断的用笔或是相机记录下当前的情况,也是出于现实的无奈。

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 我,遵循道德原则。在影片中,娜塔莉亚骗莱尼喝带有自己唾液的啤酒时,最后还是为他换了一杯,这个细节体现了良心与道德的约束。就一个记忆患者而言,不杀人就是最大的美德了。影片的最后,莱尼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永远都只有一个结果的证据,一个由泰迪扮演的约翰·G。这样的循环下去,也算是他做了一件不殃及无辜的好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即“力必多”。“力必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在影片当中,当娜塔莉亚和莱尼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知道如何生存”。娜塔莉亚的生存方式是利用莱尼杀掉陶德,这个与他的男朋友共同贩毒的男人。而莱尼的生存方式则是自己不愿接受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个结果,从 接受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个结果,从而撕掉了那缺少的12页,同时把这个故事嫁接到了塞米的身上。其实,真正的塞米是存在的,他只是在莱尼遇到脑步意外之前接触过的一个人,并且真正的塞米没有妻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诺兰电影《记忆碎片》

整部电影遵循了一个原则就是记住你想记住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造梦故事。在诺兰这位好莱坞大导演的执导下,记忆碎片有了更多要探讨的地方例如说最后吉米最后死的时候说出了塞米的名字。对于这个影片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诺澜为我们构建的这一个梦,不知道有多少个出口,也许真的不止一个。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倒叙的甩相册的过程,越来越模糊的景象就像是主角的记忆一般,越来越模糊。而照片慢慢的回到了相机当中,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倒放的特效,更像是回归原始的一种状态。在人性心灵的深处,总是要回归善良平静,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不例外。任何在这个事故的进行过程当中做了坏事的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都随着主角的记忆存在了十分钟。有些东西没必要记得, 你只要选择你想记得的就好。不然就像主角那样,一遍一遍的求证,一遍一遍的用惯性记忆法来要求自己进入一个死循环。

由于我们所遵循的是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初次接触这部电影有可能会有文化的隔阂,但是在看过多次后会发现,一部真正的影片就是耐人寻味的,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突破性的收获。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让我们打破了惯性的思维方式,实在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