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文 / 陇原健康
2017-12-14 14:48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刘璐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前不久看到一些帖子说第一批90后已经进入了中年危机,脱发、胃痛、腰痛、畏死等等,小杨的情况在80-90后中并不少见,近几年在门诊就诊的90后人数逐渐上升,有毕业不久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白领,有忙于学业不断进取的大学生,有仍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中学子。美国,重性抑郁障碍12个月的的患病率约为7%,在不同年龄群体之间有显著区别, 18-29岁个体的患病率比60岁及以上的个体的患病率高3倍。青少年早期发病的群体中,女性个体患病率比男性高1.5倍到3倍。

90后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小杨也是。小杨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一名长期随访的抑郁患者,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医药工作,是所谓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外人眼里的理想工作,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完成了马拉松式的恋爱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可她内心对生活的认知并不像大家眼中那般安逸美好,一年前压抑依旧的她向我吐出了心声。

毕业后的小杨从事的别人眼里的理想工作对她而言并不理想和顺利,离开校园正式步入社会,小杨度过了她艰难充满磕碰的第一年,虽然领导对她很重视,给予很多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安排了大量的科研及宣传工作,但对于自我要求高、事事都要做满意的小杨来说压力真是不小,90后的她每天工作结束后就闷在家里整理第二天要进行的宣传材料及当天的工作总结,常常因为对自己所做内容不满意暗暗的觉得自己能力不行,郁郁寡欢,夜晚总是睡不踏实,常常在半夜醒来,有时望着天花板到窗外的天空泛亮,有时坐在案前冥思苦想该如何改进方案做到完美。工作中小杨的节奏越来越慢,领导发觉小杨的状态不如从前,私下里找小杨谈过几次话,每一次谈话后小杨就愈发的觉得自己没用,做不好事,令周围的人失望。越是这样想,小杨越是想做好,越想做好越觉得自己做的不满意,如此恶心循环起来。晚上睡不着,白天乏累没精神,记忆力、反应速度愈发的不如从前。这样的生活,常常让小杨觉得内心总是阴沉沉的,却不愿与人谈及,甚至自己的老公和母亲。小杨的老公是个热情乐观的公务员,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相对小杨来说更加的清闲自在,面对小杨的情况,小杨的老公常常想办法带着小杨出去散心,如郊游、购物、品美食等等,但小杨看来开心只是片刻的,回到家里,回到工作中一切又回到了压抑难熬的日子。慢慢的小杨老公越来越带动不了小杨的生活节奏,闲下来的时候小杨只想在家里窝着,哪也不想去,什么人也不想见,觉得人多的时候就烦躁的不行,家里原本养了一只泰迪也被小杨送到了婆婆家。这样的小杨就是一年前我遇到的小杨,一个别人眼中的幸福女人,自己眼中的“无用之人”,这与多年前我熟悉的小杨完全不同,那个热情洋溢的小妹妹哪去了?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苏珊-桑塔格说“疾病成为了一种隐喻、一种丑陋,一种道德缺陷”——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用在抑郁症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了。最初前来寻求帮助的小杨也是犹豫不决,她说“姐,我真的是斗争了好久,有时候就在想老公、婆婆、公公甚至领导知道了我的情况会不会嘲笑我,也许他们根本就认为我在装病,我不想他们知道我的情况”,经过细致的了解,小杨确实患上了“抑郁症”,心理测评量表提示为“重度”,小杨得知这样的结果很难接受,她说“我知道我应该是抑郁了,可怎么就这么严重呢,以前觉得抑郁只在电视剧上出现,怎么就突然跑到我的身上了”。小杨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但经过细致的讲解后同样从事医药行业的她慢慢接受了这样的情况,同意我将她的情况与她老公进行说明,小杨得到爱她的家人的支持开始了系统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及物理治疗。有人会说自我调节一下,慢慢的就会好的,但如果你只是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并没有影响到你的工作、生活,也许不需要治疗也会好起来,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抑郁症。而小杨的情况经过进行多种方式的放松调节并未起到良好的作用且情况逐渐加重,持续时间超过2周,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工作、生活等社会功能,配合心理测量量表确诊为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从表面上看是情绪的问题。从病因上讲,它的出现牵涉到很多脑部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比如,调节神经传导的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

我们总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抑郁症的治疗正是这样,治疗的过程很是缓慢,一般来说,对抑郁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是采用抗抑郁剂治疗。只要与医生配合,坚持服药,效果是肯定的。有的患者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来说一两周就能够起效,三四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吃了一两周,觉得不见效就不吃了,或者要求医生换药,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首先每个人的体质不可能完全一样,再者药物对大脑的调节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两到三周,不可能服了药第二天病就好了。

服用抗抑郁药物,还要注意“足量治疗、足够剂量,足疗程”的原则。服药后,经过大约4~6周的治疗,急性抑郁症会获得缓解,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维持治疗。这是因为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首次抑郁发作缓解的患者,约75%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对抑郁症的预防是我们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预防复发的办法是继续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这是在众多医学工作者经过多次历时长达1年以上临床研究证明了的。根据我们的经验预防用药的时间一般为抑郁症治愈后的4~6个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组给出的建议为;在首次抑郁发作治愈后应维持治疗至少6个月;在第2次发作痊愈后应维持治疗2~3年;而出现第3次发作时,应考虑终生服药。当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结合病人的年龄、发病次数、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家族史、药物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以及服药是否方便等综合考虑。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时间越久,复发率越低。小杨的情况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目前已经进入了维持期治疗,配合系统的心理治疗,现在的小杨又回到了原本开朗积极的样子,只是偶尔仍会为工作上的事情苦恼片刻,这片刻的苦恼正如同你我一般自然,可随风飘散。

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的朋友小杨,也是我接诊众多青年患者中的一个普通的个体,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相对淡漠的时代,抑郁症潜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底,我想通过小杨的故事告诉大家,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生通过检查和问诊能很快确诊抑郁症。目前也有许多有效的药物治疗抑郁症,所以已患抑郁症的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

作者:刘璐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刘璐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医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精神科执业医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进行精神卫生专业研修半年。从事精神、心理及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抑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