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孩子患上抑郁症,问题竟然出在妈妈的教育上?
最近为一个少年做心理咨询。结束之后,我的心情有点沉重,思考了很多。
这位少年只是一个读高二的孩子,在班级里数学总是考第一。新学期,班里转来一位同学,抢了他的第一名宝座。半年来,这个孩子饱受失眠困扰,不仅有抑郁的倾向。还常常在日记里写琢磨如何“灭”掉对方。
什么是“高竞感”教育?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是他妈妈从小的教育出了问题。自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和孩子的对话都是这种模式:
——今天得了几个五角星?
——1个。
——那班上小明得了几个?
——2个。
——宝宝明天要得3个,超过他!
这就是高竞争感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止上面这位妈妈。
孩子就像一根橡皮筋,他在学校里被拉紧了,回家后,家长要懂得放,你再拉皮筋就会“断”掉。这种学业压力给孩子造成了隐性的伤害,使得孩子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未必高。孩子在一个环境里处于优势时,还问题不大,如果被人赶超,他企及不了,那这个孩子就被“瓦解”了。
如今,空前的学业压力制造了很多高竞争感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承受着空前压力
孩子会感受到很多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来自老师,也可能是家长。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显得很焦虑,他们既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受害者,这样的老师嘴上念叨着的永远是考试,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永远是焦虑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长如果比老师还要焦虑。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但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但是现在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如果“不能输”,那这孩子就不具备“去赢”的特质,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纠结、痛苦。
如何助力孩子的竞争力?
有钱、有地位、成为社会精英,这样被大部分人期望的人生,就算是成功的人生吗?其实不然,好的人生除了这三项,还有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否输得起?
我在报纸上曾看到一组照片,一个12岁的中国孩子与西方孩子比赛,三局两胜制。第一局中国孩子输了,他哭得在椅子上站不起来,一群工作人员安慰他。第二、第三局,中国孩子赢了。
比赛全部结束的时候,输了的外国孩子很大方地跑过来祝贺、拥抱中国孩子。所有在座的家长都看得很清楚,到底是谁输谁赢。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满脑子比赛、竞争、超越。这样培养的是竞争感,而非竞争力。其实,很多家长往往自己都没搞清楚,我们内心深处,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的结果适合孩子么?还是只一厢情愿的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在孩子身上?
父母是孩子的灯塔,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可能为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为妈妈,我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未来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留点时间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我希望能够让她了解,幸福来自她内心的愉悦感,而非仅仅是他人的评价。如果她拥有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为美而感动的能力、拥有助人的能量,那么她在独处和群处时都不会焦虑。
这是我对女儿的培养目标,你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
搜索微信公众号:大红妈妈大本营
每晚一个睡前故事
每周三篇民国老课本领读
伴随宝宝快乐成长
还有10万宝爸宝妈和你一起分享育儿心得
跟着大红妈妈一起听古典音乐
打造孩子的专注力
限时特享优惠价
89元
9.9元/单课
进入荔枝微课搜索
(添加微信时请留言 睡前故事/老课本领读/育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