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想结婚,害怕结婚,究竟是为什么?要如何调节?
一、为什么?
1、原生家庭的影响
小时候成长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或者是破裂而又被忽视的环境中,往往会让一个人对于家庭失去信心,并且心生恐惧。从心理学动力学的角度来讲,这会造成代际传递,也就是父母的婚姻模式会影响到下一代。
从小在这种痛苦家庭氛围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即使心有所向往,也会因为幼时的创伤而止步或纠结烦恼。
有一个来访者,她的父母没有离婚,但在她小时候就开始感情很淡漠,一直处在冷暴力之中,彼此之间不沟通,只通过孩子来沟通。她说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感受过爱,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传话筒,被推来推去。虽然父母都说自己很爱她,但是她却一直觉得自己很缺爱。
于是她很渴望有人爱她,并从异性中间获得小时候家庭中缺乏的爱,但当到了要结婚的时候,她就各种理由退缩了。因为家庭于她来说,不是代表爱和安全,而是暴力和冷漠,她自然而然对婚姻产生了恐惧。
2、不合理信念的注入
小时候我们都会被教育:不要贪心,不要做梦,不要追求遥不可及的东西,王子和公主只有童话里才有。于是对于我们来说,优秀美好的人都是一个梦想。
于是在我们要结婚的年纪了,会理所当然的告诉自己,能和我一起幸福快乐生活的男人/女人根本不存在。这还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状况。当你勇敢跨出去一步,这种情形还是会有所改变的,毕竟大部分都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一种病态极端的不合理信念注入,那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婚姻幸福。举个例子,现在时常上头条的小龙女。有一个永远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亲,有一个不断给自己灌输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你而变成这样,男人不是好东西的母亲。
于是她选择了同性恋,妈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男人,包括我自己的父亲也如此对我们母女,那么好,我就不再相信男人,也不喜欢男人。然而她跟妈妈之间爆出来的不断的争执,正是她对妈妈如此对待自己的抗争,她不想为了妈妈而活着,毕竟她是她自己。
而她的妈妈也有跟她一样的妈妈,她外婆和妈妈情感经历及其类似。两代人走了同样的路。到了她这一代她想抗争,就选择了同性之间的爱和安慰。
当然除了这个名人事例之外,有一些婚姻失败的男性女性都很容易给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男人女人是不可信的,婚姻是害人的,这肯定也会造成孩子恐婚,影响孩子一生幸福。
3、属于回避型/矛盾型的成人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是我们在婴儿时期与重要照顾者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将会影响我们未来的人际交往,对于我们的亲密关系影响更甚。
如果婴儿有一个很情绪化,或者是不能及时满足孩子需求的,不能接受孩子情绪投注的,对孩子回以着负面的情绪的母亲,那么孩子很容易成长为一个缺乏安全感,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被拒绝,无法判断对方对自己会怎么样的人。
而这样的人格将会影响到他在未来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例如,很想谈恋爱,有暗恋对象,却又很怕被拒绝,即使自己本身并不差,却也绝对不敢去表白。甚至,连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恐惧,更不要谈恋爱和走进婚姻了。
4、害怕失去自由,对承担巨大责任产生焦虑
现在无论男性女性都讲究独立自主,因此一段走进一段婚姻往往预示着将会失去一部分自由。自由往往又是我们觉得最可贵的。在面临从未有过的家庭责任时候,会自然产生出焦虑,自身无法进行调节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
交友的自由:
从心理层面来看,交友的自由对于人的意义,关乎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关系等方面,所以重要性不亚于老公老婆。
独处的自由:
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男人无法忍受老婆的唠叨,这会让他无比怀念单身的美好时光。女人也同样会怀念那些跟闺蜜,蓝颜知己不分时候逛街聊天的时光。
经济的自由:
婚姻中,往往经济大权都是掌握在女人手中的,这会让男人恐惧结婚后没有私房钱了,在朋友面前就没面子。而对于女人,也会担忧自己无法掌控男人的经济命脉,出现各种家庭问题。
保留嗜好的自由: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嗜好,例如打球,钓鱼,写字等。他们会害怕进入婚姻后去做这些嗜好的时间会被剥夺。
野心的自由:
男人的野心是让他们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同时这也是他们最大的隐私,除了心爱的女人,他们也许不会跟其他人分享。
二、如何调节
1、认知到自己究竟属于哪种原因
上面提到的几种问题,先对照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的恐婚只是对于即将要承担很多责任的焦虑。如果有,那么也不用紧张,咱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例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2、坦然面对即将承担的责任
焦虑这种情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因此在选择走进婚姻之前,需要我们进行深思熟虑,是否愿意承担,是否可以承担,将结婚后需要承担的事情和发生的变化做一个列表。自己去评价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中。
通过列表式来降低自己对于未知的恐惧,进而减少焦虑。那么这件事情可以跟恋人一起进行,当有另外一个人与你共同分担的时候,责任就变得比想象轻松了。
3、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如果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根源就要追溯到童年,仅仅只是通过身边朋友的辅导和陪伴,改善不了根本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的手段,心理咨询来找到问题症结,从症结入手,才能改善恐婚的症状。
4、幸福的婚姻都是可以被“塑造”的
我们对一个人的期望,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状态和行为方式。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无论你是否有伴侣,都需要改变“抱怨”和“痛恨”的心态,而对异性、对你的伴侣,传递正面的信念和愿望。只有我们散发积极的期望,才有可能收获美好的果实。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关注@惠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