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胃癌新治疗模式,让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40%

文 / 健康快报社1
2020-10-29 10:41

癌症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高昂的治疗费用、沉重的心理负担、倍感孤独的社会压力等,这些痛点需要集结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得到解决。

2020年10月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指导,觅健联合《医师报》共同发起的《2020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主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支持”三个层面深度调研癌症患者在治疗以及康复阶段的生存状况,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癌症学科发展、关爱癌症患者,同时全力推动全病程康复管理以及“全人康复”、“全人治疗”理念落地执行。

在大会现场,觅健记者有幸采访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作为消化道肿瘤领域屈指可数的专家,沈琳教授分享了关乎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多个问题的看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

沈琳教授

增加营养和心理两大专业干预,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营养不良是胃癌患者当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胃是一个消化器官,胃一旦出毛病,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不长肉”。我是消化科的医生,消化科病房里胃癌和肠癌的患者常常混在一块,但你到病房里走一趟,一眼就知道哪些是胃癌患者,哪些是肠癌患者。因为肠癌患者相对来说是比较壮实的,而胃癌患者明显更为消瘦。

当体重下降明显,BMI(身体质量指数)<18.5,就属于营养不良。在实际胃癌人群当中,营养不良的比例占到1/4以上,甚至接近1/3。

胃癌造成了消瘦和营养不良,但反过来,消瘦和营养不良也影响了对治疗的耐受性和胃癌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耐受性方面

同样的化疗药物,消瘦的患者耐受性要比BMI≥25的患者差很多。特别消瘦的患者化疗要减量,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恶心呕吐、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都会明显增加。很可能原本要做4~6个周期的化疗,才进行了1~2个周期就不能耐受了,这就对整个治疗方案的精确实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影响方面

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治疗前出现体重下降超过自身体重的3%,也就是体重下降超过1公斤左右,就会对患者的生存造成显著的影响。

说完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呢?

很多年之前我们就注意到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存在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心理状况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肿瘤科医生以往的办法是自己给患者做营养和心理的指导和疏导,但肿瘤医生在这些方面并不专业。

因此,我们就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营养评估和心理评估多学科团队,里面包括了专门做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的团队,进行专业干预。经过5年多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多学科团队模式和以往单纯由肿瘤科医生指导的模式相比,让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了40%。

仅仅是多了营养和心理两方面的专业干预,就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效果。当时看到研究数据的时候,我们也觉得难以置信。所以说多学科干预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很快就会发表,到时候大家都能看到,还是非常惊人的。

沈琳教授

免疫治疗一定会提高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

近十几年来,胃癌真正能用上靶向药的靶点就只有HER2,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在胃癌的一线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针对VEGFR-2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有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和阿帕替尼,但雷莫芦单抗国内目前还未上市,而阿帕替尼虽然在三线治疗中能看到生存获益,但是有效率很低,疗效难以让人满意。

总的来说,胃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直到最近两年,终于迎来新的曙光。

其一是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用于胃癌的一线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特别是PD-L1高表达的人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表明胃癌对免疫治疗是敏感的。

其二是ADC类靶向抗癌药物。

以往,针对HER2阳性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三线治疗,国际上的许多研究都遭遇了失败。然而在去年,我们看到国产ADC类抗癌药物RC48对于HER2高表达、甚至中低表达人群,都获得了有效的肿瘤控制和显著的生存获益。另外,同样是ADC类药物的DS-8201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三线治疗中看到获益趋势。

可以看到,对于胃癌来说,无论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我们国内同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进展——RESOLVE研究。

RESOLVE研究是我和季加孚教授共同牵头的研究,纳入了超过1000人的队列,用来验证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单纯的术后辅助治疗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好。这项研究最终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结果显示,一部分可手术患者的三年无病生存率提高了10%以上。正式的学术成果也很快就会发表。

我相信未来几年,胃癌还会有大踏步式的前进,特别是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胃癌的5年生存率一定还会进一步提升。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沈琳教授

多学科会诊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但国内还难以实施

在所有的实体瘤当中,胃癌属于非常复杂的疾病。

因为胃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器官,不单纯是消化器官,也可以影响到周围的脏器,例如胰腺、脾脏、肝脏等,进而影响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等等。

不同位置的胃癌,临床结局也不相同。并且,胃周围的淋巴血管系统结构非常复杂,而胃本身是空腔脏器,非常容易发生腹膜转移。诸多因素导致胃癌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治疗方式,而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或其他局部治疗等齐上阵。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接受营养和心理上指导和疏导。这些都要求多学科的参与。

在疾病评估方面,传统的影像学评估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即使是PET-CT,也有约30%以上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想要准确判断疾病的状态,也要求多学科的参与,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身体状况、治疗预期等。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个不同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到胃癌的治疗中,能让判断更加准确,可以优化治疗策略。然而我们传统的诊疗模式是患者来到了医院之后,逐个科室逛一遍。看完内科大夫,又去看外科大夫,再然后去看放疗科的医生,每个科室的医生意见都不相同,患者就懵了。

如果我们能围绕这个患者的情况,多个医生坐在一起讨论,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展示出来,进而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形成针对这个患者的个体化的最有可能获益的治疗策略。这样的模式在国际上已经是共识了,但在国内还难以实施,需要面临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沈琳教授

信任,是横在医患之间永久不变的桥梁

我认为医生和患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

医生需要在非常理性的情况下准确地判断病情,所以和病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像亲人或像朋友,而是病人把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生,将医生视为具有极强责任心并能保持理性的第三方的一种信任关系。

这种关系会让医生产生责任感。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肿瘤患者对医生的希望,其实就是对生的希望,如果一个人把他生的希望都托付给你,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医生的职业素养。

年轻医生一开始不一定能做到,但随着职业生涯的积累,看到那么多患者康复之后的回馈,这种回报是不可能用金钱来比拟的。

有时候病人觉得医生说话冷漠,其实医生只是保持理性的状态,这样他才能准确的把握这个患者的状况,给予精准的治疗。当然,在最开始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首先要建立的还是信任和依托的关系,在这个开始的阶段就需要有同情心,要有一定的感同身受。否则,建立不了信任和依托关系,你的治疗手段再高明,患者也不会听你的。

我更希望全社会都要宣扬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我们更多宣扬极个别的极端案例,就会损害医患之间的关系,最终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会遭受损失。广大患者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共同营造和谐的互相信任、相互依托的紧密联系,这对患者是非常有好处也非常重要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沈琳教授

胃癌有了治愈的可能,我们永远跟你站在一起

首先,大家也知道这几年肿瘤的研究越来越热。为什么呢?这就像我们在攀登癌症这座珠穆朗玛峰,现在已经是快要登顶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对于整个的肿瘤治疗,治愈的希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新的综合治疗手段,让我们对攻克肿瘤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胃癌来说,最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得知自己患上胃癌后一定不要慌张,一定要先了解胃癌的特征、疾病特点,要认识到胃癌是可防可治的。

早期有早期的治法,中期有中期的治法,晚期也有很多相应的精准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不少原本无法治愈的胃癌,如今有了治愈的可能;原发疾病进展迅速的胃癌,经过治疗后可以变得像是“慢性病”。所以大家一定有信心。

同时如果是自己或者家人得了这个胃癌,我们就应该引以为戒。要知道,胃癌是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的。

我们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引起肿瘤,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摒弃可能影响到我们发生肿瘤的胃癌的这种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特别是肿瘤专科的体检。早诊早治,胃癌是完全能治愈的。通过这些行动,有时候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家人里发现一个胃癌,可能会拯救一个家族。

如果大家都了解了以上这些知识,那么我们攻克胃癌的信心就更足了,我们一起加油。医生永远是你的好助手,跟你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