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文 / 开元美文
2017-11-27 23:23

据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的困惑,下面我们来看看强迫症:

近年来,强迫症发病率有逐渐增高之势,已经成为中青年人负担最重20种疾病之一,据专家称,强迫症对于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糖尿病。不过有时人们也经常会谈强迫症色变,以至滥用“强迫症”这个词,比如一个人特别爱干净、爱整洁,可能就会被怀疑是强迫症。一提起强迫症,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某位爱洗手、或者出门前会一遍遍检查东西、遇到到事情总是瞻前顾后的完美主义者。强迫症患者确实可能有这些表现,但是实际症状比这要复杂得多。

英国科普作家大卫·亚当本人就是一位强迫症患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引起轰动的畅销书《无法停止思维的人,强迫症患者的真实故事》,他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焦虑症、抑郁症等许多心理疾病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对于强迫症了解得比较少,而且至今仍然没有很理想的治疗手段。也有一些患者没有得到正确诊断,患病多年、甚至几十年没得到治疗,以至于长期处于强迫症的折磨之中。

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万一”带来的折磨

焦虑症是对眼前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出的反应,而强迫症则通常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恐惧,也就是“万一……怎么办”。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强迫性思维或行为,或者二者全有。患者的强迫性思维会反复出现,自己没有主观意愿去想,却又欲罢不能,进而引起焦虑或紧张。

强迫症患者所想的内容主要有:幻想自己沾染上了肮脏物体、感染了某种疾病(这是最常见的强迫思维,约占全部强迫思维的三分之一);毫无根据地害怕受到伤害;执着于物品的对称摆放。还有一些是发生机率相对较低:执着于身体患上了某种病症;违反道德的想法;受性侵幻想;使用暴力想法(但不会实施)等。

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因为患者的强迫性思维很多时候是违反道德的,所以很多人对自己的想法羞于启齿,宁愿把它们隐藏在心里,”亚当说。正因如此,心理疾病医生把强迫症称为“隐秘的疾病和无声的流行病”。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强迫症患者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强迫性思维和想法是非理性的。他们知道脑子里的想法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但是这并不意味他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思维。

强迫症是列在抑郁症、滥用药物和焦虑症之后的第四大常见心理疾病,它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行诸如工作、出门、照顾家人这些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深受其害的患者亚当说它是一个社会性障碍和社会性负担。患者会变得过分关注自己,而且经常会感到被别人误解,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强迫症还可能会隐藏在其它一些心理疾病的面具之下,比如一个强迫症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厌食症等其它一些心理疾病,让人真假难辨,造成医生的误诊。

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强迫症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医学界普遍认为强迫症是具有遗传性的,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克里斯汀·劳克纳教授说:“强迫症的病因可能是环境压力或是遗传,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环境因素可以是童年时的痛苦经历,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童年时的心理创伤,特别是情感虐待和缺少爱护,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强迫症的发生,如果再加上家族中有强迫症病史,他患上强迫症的机率甚至会更高。”所以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身上已经带有了强迫症的遗传基因,生活中遭遇的某些事件,比如身体或精神的创伤,就会成为引起强迫症的导火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杰拉德·内斯塔特教授多年研究心理和行为科学,他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强迫症,那么其本人患上强迫症的可能性就增加了6倍。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人体内一些特殊基因在起作用,不过这一观点目前尚未形成定论。

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治愈的曙光

劳克纳教授说:“强迫症通常是迁延难治的,但是合理的治疗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和疾病带来的一些相关损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的常用治疗方法,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生会特意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所恐惧的环境中,以此让他们逐渐适应环境、抑制强迫性思维。医生会根据病情给患者采用药物疗法或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双管齐下。这两种疗法的有效率在60%到70%之间,这个有效率尚不能让亚当满意,他说,医学家们一直在进行不懈的研究,希望能够寻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法。

让人挥之难去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的表现和治疗对策

怎样辨别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以色列强迫症专家约瑟夫·佐哈尔列出了五个问题,用来作为帮助医生和护士们诊断强迫症的参考:

1.你是否过多地洗手或清洁卫生?

2.你是否过多地检查一些事情?

3.你是否有过持久地受到一些想法的困扰,你想摆脱它们又无法摆脱?

4.你的日常行为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5.你是否关注物品的摆放次序或对称?

注意:对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并不意味着回答者肯定患上了强迫症,如果对以上部分问题甚至全部问题都回答“是”,才表明回答者有强迫症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