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有何共同之处?

文 / 抱石养心
2017-10-11 18:31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他们发现有一类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在中国,“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为家长训斥自己孩子时经常会引用的名词,“别人家的孩子”具体有什么特征呢?

1.学习成绩好,名列前茅

2.善解人意,懂得宽慰他人

3.善于调控情绪,懂事有礼貌

4.很少焦虑或抑郁,开朗活泼

5.爱运动,有健康体魄

6.朋友多,受欢迎,待人友好

7.……

“别人家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有何共同之处?

总之“别人家的孩子”具有一切自己孩子不具备的优点,是所有孩子都应该效仿的对象。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大量优秀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发现这些优秀孩子的父母经意或不经意间都有一些类似的行为,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这三点:

一、培养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并以积极的方式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大幅度提高孩子未来的幸福水平。

躲猫猫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亲子游戏,通过类似的游戏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但这游戏是有技巧的,游戏的强度大时,婴儿把头转向一边,母亲须停止游戏,婴儿重新转过来时母亲再继续游戏,这叫“同步互动”。这种持续的正性情绪刺激会带来多巴胺活动的增强,能促进孩子大脑健康发育,认知的快速发展,并让孩子的情绪变得稳定。

二、积极指导孩子面对负性情绪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孩子不吃饭,向你大声嚷嚷要吃曲奇饼干,不给吃就大哭大闹,你怎么办?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能消停下来而选择迁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选择转身走到另外一间房,每个人做出的反应都体现出他们对待孩子负面情绪的态度,这种态度有个不明觉厉的名字叫“元情绪理念”。

而心理学家最推崇的是“情绪教导理念”,秉持这种理念的父母能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解情绪,与孩子共同解决负面情绪问题。

“别人家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有何共同之处?

三、树立权威型教育风格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心理学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仅学术能力过硬,打击学术造假更是毫不手软,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风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教育风格:

维度一:响应程度,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有爱心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冷冰冰的拒绝。

维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那么根据这两个维度划分出的四种教育风格如下:

1.低响应+高要求=独裁型

2.高响应+低要求=溺爱型

3.低响应+低要求=忽略型

4.高响应+高要求=权威型

“别人家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有何共同之处?

1994年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证实了这种教育风格划分法的科学性,只需要了解父母的教育风格就能够大致预测出哪类家庭的孩子将来能上大学。

不要问穷养好还是富养好,也不要再问严厉好还是宽容好,教育原本就应该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得理性和智慧,每一分钟都能感受到爱和幸福,每一次眨眼都能看到真实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