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做一个“好人”的代价?

文 / 心理学了个啥
2017-09-22 20:15

在几个朋友眼里,我是典型的“坏人”,因为我拒绝无效的社交,我拒绝无用的推销,我拒绝不爽的请求,只要我认为该拒绝的,我会毫不犹豫。几年前的我是个公认的“好人”,所以,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好人”需要付出的心理代价;今天,我们就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如何做一个适度的“坏人”,当一个适度的“好人”。

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做一个“好人”的代价?

有人问我,在你的心理过程当中,你是如何认定“好人”和“坏人”的。

我认为,一个既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内心的人才是好人,而当好人有时候则需要做“坏人”。

而一个为了面子充当好人而伤害自己的人,看似是个好人,实则对自己却是个“坏人”。

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身处社会难以脱俗,做个“好人”总比“坏人”更能赢得人际关系。但是,现实却是恰恰相反,每一个不懂得拒绝的“好人”,最终的心理走向却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坏人,甚至是心理失衡的病患。

在很多心理咨询的案例中,一些充满心理矛盾和困惑的来访者,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好人”,他们为人和善,来者不拒,身边人对他们的评价很高,但矛盾的是,他们却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在这个心理根源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更多复杂的问题。

当你选择做一个“好人”时,刚开始你是无法真正了解所付出的心理代价的。而一个“好人”光明的表面却隐藏着更多阴暗的心理走向;可以说,“好人”有六种心理常态:矛盾、自责、愤恨、无奈、自卑以及尴尬;在这六种负面心理状态中往复循环,最终造成的心理伤害是难以想象,最终的走向也可能比自身想象更加难以接受。所以,当你是个习惯性的“好人”时,你认为这些心理代价你能接受吗?

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做一个“好人”的代价?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适度的“好人”,当一个适度的“坏人”呢?

从现实角度考虑,社会的复杂性有时候让我们难以脱离,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又有多少呢?所以,大部分我们并不情愿做的事情都是可以拒绝的,例如:一个几年不联系的朋友结婚了,你认为不爽可以不去;一个房产推销员想要留你的电话,你碍于面子给了,为何不能拒绝?一个同事或朋友,在你本身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帮助他,你为何要咬牙坚持?

这些十分日常的事情看似都是小事,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好人”陷阱,按照心理统计的概率来看,大部分“好人”的结果都不如本身想象般美好。所以,拒绝其实不是抹杀关系,不会拒绝抹杀自己才是最可怕的。

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做一个“好人”的代价?

也许你并不认同这些,但是,我相信你会认同一个真理,当一个既不伤害他人又不伤害自己的“坏人”,轻松要比煎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