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爱”的本质,这是心理学上最深入的剖析!

文 / 人性与媒体观察
2017-09-22 05:22

你所不知道的“爱”的本质,这是心理学上最深入的剖析!

“爱”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对人或事深挚的感情、喜欢、爱惜;在百科上除了以上解释外,还加入的解释是:亲人之间强烈的关心、忠诚、善意的情感状态。

每个人对爱的定义都不同,下面小编给大家全面总结一下:

1、关心、惦记

这种爱是指对别人施加关心、惦记,并渴望帮助对方的感觉。当你很在乎一个人,你就会产生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施加得当的话,会产生良好的利他性,并富有同情心。但,这种感觉过度的话,你会感觉心很较累,因为它随时都要消耗情绪能量。

心理学上,这种惦记,实质上是一种焦虑感,只有在担心别人可能遇到麻烦,或担心别人应付不了时,才会产生。而过度惦记,就是过度焦虑。而且,更糟糕的是,被你惦记的人,也会产生焦虑,因为你不信任他/她,因为你假设他/她是无能的,脆弱的,需要帮助的(当然前提是他/她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帮助)。

这种模式的爱,如果发生在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会特别脆,“越关心,越脆弱”。当然,这种爱,若给的过少,则会导致忽略,培养出冷漠的孩子。

2、喜欢、欣赏

这种爱是指人对美好的事物追求、向往。人的本性中都有对美的追求,这是美学的定义。

从生存角度,人都想追求更好,这是超越的需要。从资源的角度,人都想更多占有资源,这是社会竞争的需要。这种爱,会催生模仿、效仿、学习行为。如果使用的恰当,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如果使用的不好,可能会造成过度的痴迷,求而不得的受挫感、自卑感。

这种爱,在青少年身上较为多见,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对新鲜的东西好奇,对理想的世界具有憧憬。但控制不好,就会形成对某些偶像的过度痴想,塑造出一个不实际的、完美的形象,去疯狂地追求幻象。

3、依恋、想念

这种爱是指对人或物持有的强烈的,想见到或触摸到的倾向。它常常发生在恋人之间、亲人之间。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环境如果只有一个人存在,这个人会产生虚幻感,觉得自己不真实,即使有一个镜子看到自己,他/她也愿意,所以这种爱能增加人的存在感,也是社会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这种爱,会让两个人之间,增加亲密度,但过度这样,就会产生依赖,束缚别人的自由,而被束缚的那个人,会产生想推开的力量。热恋期的人,会具有较强的这种倾向,但久而久之,就淡去了,更多地转化为习惯。

4、依赖、保护

这种爱是指人们对于安全和权力的一种向往和需要。人都有对安全感的追求,而具有权力和威力的人最能给与这种东西。所以比较脆弱胆小的人,会对勇敢坚强的人产生这种爱。比如一个胆子很小的女孩,会对军人警察产生向往,其实是希望获得保护。

但是这种爱,也会产生一种“疲劳”的现象,比如一个女孩,每天下班都不敢自己走夜路,都需要人保护,她的男朋友久而久之就会烦。其实,最能保护自己的人还是自己,危难时刻,别说警察不能及时赶到了,上帝都救不了你。

所以,如果真想获得安全感,就去学习防身技术,比如练防身术和拳击。还需要去学一些与安全有关的刑侦技术,这样就能防止坏人趁虚而入。所以,学会自我保护,才是建立安全感的真正途径,其他的寻求外界保护的人,都不会建立出真正的安全感。

5、性

这种爱是指男女交媾时产生的快感。快乐有很多,但论激烈程度,没有哪种能超越性。

人类的存活,本质上靠繁衍,而繁衍要靠性。长期性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长期抑制性冲动,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尤其性心理疾病的发生。

6、理解、接纳

这种爱被定义为比较健康的爱。也是心理学界比较认可的定义。“理解”的意思是:明白、知晓对方这样做的目的和动机,同时也就可能知道了对方因此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和以及这种情绪的意义;“接纳”的意思是即使不认为这样做是好的,但也允许别人在他/她面前做这件事,做的时候,不进行阻止。

这是理想状态。比较宽容的人,会更多地接受别人的所作所为,不进行阻止,所以宽容的人,是最能理解接纳别人的。但他们也不是永远这样。很多宗教理论,也很认可这种爱,他们认为“空”“不在乎”“释怀”一切,就是最佳的幸福状态。但这是有限制的。如果你损他一句,可能他不在乎,但如果你狂揍他一顿,也许他就怒了,再也不原谅你了。善于理解和接纳的人,其心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你扔颗小石子,激不起太大涟漪,但若仍颗陨石,也照样激起千层浪。

为什么称这种爱为“健康”的爱,因为它没有太多控制的成分在,它会给与人舒服自在、轻松愉悦的感觉。

多说一句,笔者认为,健康的爱,才是值得追求的,而“真正的爱”,未必。“真正”二字,太难定义。“打是疼骂是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欺骗孩子的方式。往往这些父母就是打着“真爱”的名号,行惩罚之手段的。有些事,即使目的再道德,手段让人痛苦,也不能说是健康的。

7、金钱

听到这个词,你一定吃惊,难道小编是拜金主义者么?不,且听我慢慢分解。

钱是一种貌似和爱不沾边的事物,但笔者认为它恰恰是最灵活的爱的形式。

理由: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可以换任何东西,比如你饿了,可以买吃的;你感觉不安全了,可以雇保镖;你觉得没有归属感了,可以开公司;你感觉没有价值感了,可以捐款;你还可以用它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叫做自我实现。换句话说,钱可以实现马斯洛的所有层面的需求。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挣钱,并认为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爱,其实我认为这样也不错。钱,也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凝结了父母的心血和生命健康,所以如果你家里有钱,就尽可能用~如果没有,就拼命去挣。不要再指责父母由于忙于赚钱而忽视子女,陪伴固然重要,可你如果有钱,可以转化这种资源,让其他人陪伴。

你所不知道的“爱”的本质,这是心理学上最深入的剖析!8、自己之爱

这个词很常见,但却没几个人能理解其规律。

自己对自己的爱,准确地说这不是爱的形式,而是一种爱的模式,区别在于,前面的7种爱,都是指向传递的某种情感,而自爱,指向你传递的对象。即,把前面7种爱,都施加给自己,便是这种爱的定义。

这是一种“自循环”,非常自由,易得,易得地像空气。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太空,一个人都没有,你却可以自己爱自己,给自己关系、安慰、照顾、保护、想念、依赖。

但是这种爱,过度了,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这是一种自循环,也是一种闭环。过度自爱,会减少你对他人的爱,再过度,就是自我孤立。而中国是集体主义的,自爱过度,会减弱你与他人交互,难以获取他人合作和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取的资源。

关于这种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些人,会把自己的孩子或者爱人当成自己“东西”或“身体”来看待,这样,他/她们在爱着自己的同时,也顺便爱了别人。但这样的爱,往往控制感很强,除了比较自我以外,往往过多干涉别人的生活。

9、集体、国家之爱

刚刚提到了集体主义,不错,还有一种爱,就是对集体和国家的爱。

这种爱本质源于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力量扩增的需要。东方文化,强调集体观念,认为“只有集体好,个人才能幸福”,但西方文化认为“只有个人好,才会使集体更好”。这是社会制度和历史经历造成的,毕竟刚走出战争年代的中国,不搞集体主义,是打不赢鬼子的。但现在,集体注意就逐渐在弱化,个人主义就越来越流行。

个人主义文化观,核心词是“自由、平等、独立、民主”,集体主义文化观,核心词是“团结、友善、互助、好施”。个人主义在利益面前是“个人利益为先,集体利益置后”,集体主义在利益取舍面前是“集体利益为先,个人利益可舍”。

集体文化,形成了特定的中国式家长:“你看人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其口头禅。集体文化,强调彼此的融入,甚至是私人空间的交融,所以“为着别人的评价而活”便成了生活的最大动力。集体文化,更多地强调“无我”,而个人主义文化,更多地强调“自我”。

10、孝顺

还有一种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产生的爱,就是“孝顺”。

中国几千年来,推崇孝道。因为家庭中的孝顺,确切地说是听话,会使社会稳定。从小被培养的顺从习性,不反抗父母权威的习性,会成为长大后不反抗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就因为对社会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所以孝道文化,被历代的统治者推崇。

而父母为什么也强调孝顺,一是为了安全养老,二是获得些额外精神利益。比如,如果父母不喜欢某个媳妇或女婿,很多孝顺的子女就会选择换人,这样父母就开心了,子女就受苦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其实是很多中国式父母从小“不为自己活”,只“为孩子活”,很多人生愿望没有实现,所以寄托于孩子去实现。所以,理解了老一辈人为什么对下一代如此多的要求,就可以更好地消化、互动。

你所不知道的“爱”的本质,这是心理学上最深入的剖析!

上面介绍了绝大部分爱的定义,你是否对“爱”这个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其实每种爱,都有价值,都有其特定的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不去批判,只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形式

喜欢的话,将文章分享,让更多的人明白爱的真谛

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加关注!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