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怎样才能让伴侣更懂你?
我们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KY,我和Ta交往三年多了。虽然,我总是努力让Ta了解更真实、更全面的我,我会不断地和Ta分享我的喜好以及我的情绪、想法、态度,但是,我有一种感觉,Ta并不懂我。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孤单也很悲伤。我该怎么办呢?”
我们今天的文章就要和大家聊聊:这种被人了解和懂得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什么情况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是不被懂的?以及究竟该如何让爱人懂得我们?
并不是一个人了解我们,我们就会感到“被懂了”,当我们说“希望对方很懂我”的时候,首先指的是希望这个人“了解”我们。这种了解,不仅仅意味着对方能掌握一些关于我们的信息,还意味着“对方眼中的我们”与“我们眼中的自己”在大体上是一致,比如,当对方认为你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而你也是这么认为自己的。
了解是全面的,这其中既包括了解“我们是怎样一个人”,也包括对我们的喜好、想法、需求的了解。同时,全面也意味着,无关对错或好坏。试想,如果一个人只看到了你的优点,你显然会觉得对方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你。
但,“懂得”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信息性的了解(understanding isn’t knowledge alone)(Hudson,2014),它还包含了一种接纳与肯定。当我们说“你懂我”的时候,除了信息,我们还感受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信任(Collins & Freeney, 2004; Hudson, 2014)。
此外,“懂得”也是行为性的,我们是在他人满足我们需求的行动中,感受到“被懂得”。“懂得”包含了一种行为与语言上的支持。当我们接收到这样的行为,尤其是当我们还没有用语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就接收到了这些行为,我们就会有强烈的“被懂得”感。
* 人们为什么需要被懂得?
每个人之所以希望被他人所懂,是源于“自我印证”(self-verification)的需要。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需要被“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所印证的。在此之后,这些被印证的部分,才会最终成为我们自我概念的一个部分(self-concept)(Swann, Chang-Schneider & McClarty, 2007)。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但周围人却都不这么认为,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责任心强的?
尤其是最亲密的、我们自己最在意的人,我们通过被他们看见,感到自身的存在,也通过他们的懂得,提高我们接纳、喜爱自己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双足够温柔的眼睛,做自己最亲密的人。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在关系中所感受到的“被懂得”?双方能否相互了解,或是表达接纳与肯定时的方式,又或者在满足对方需求时的态度与手段等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在关系中所感受到的“被懂得”。
1. 双方的差异
当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时,彼此就会很难相互了解。比如,一方乐于社交,而另一方更享受两人独处的时间,那么前者所看到的后者可能就会是“孤独的、退缩的”,而后者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是“内向的,自足的”。前者无法看到后者真正的想法、感受与需求,而后者也同样很难真正了解前者。
2. 批评式与指导式的沟通方式
有些人在了解他人的喜好、想法与个性之后,会习惯性地采取批评和/或指导的沟通方式,不仅如此,他们的批评和/或指导,还可能会随着对他人了解的深入而愈演愈烈。这些人通常会有一种“救世主情节”(Messiah Complex),觉得对方如果少了自己的批评或指导,就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比如,伴侣的其中一方得到了一个机会想要跳槽,当ta在与另一半分享自己的想法时:
批评式沟通的人会说,“你总是这样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你能确定到了新的公司、新的岗位自己就能做好么?讲不定过阵子又要跳槽了,你总这样三心二意,对自己和对我们的关系都是不负责任的”。
指导式沟通的人会说,“你就不懂了,市面上像你现在这样稳定的工作太难找了。相信我,你现在要是跳槽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你就应该勤勤恳恳地在一份工作中深耕五年、十年,”
采取批评式或指导式的方式沟通的伴侣,即便其实非常了解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特点,我们还是无法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到“被懂得”。
3. 可及性与回应性的不足
在关系中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指的是“我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便能找到你,而且我也知道,那时你(的支持)也是可以被我获得的”(Collins & Feeney, 2004; Novak, Sandberg,Davis, 2016)。
可及性的不足,就会让我们无法相信,当有需要的时候,对方有可能会帮助我们。可以说,对方在关系中是否可及,直接影响着我们所感受到“被懂得与否”。
而回应性(responsiveness)则指的是,对方是否对我们的需求保持敏感,是否能够及时地在言语或行为上回应我们,以及这种回应是否是支持性的。当回应性不足时,也就意味着对方未必了解我们、未必接纳我们,也未必会支持或者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也显然不会觉得自己被这样一个无回应的人所懂得。
不仅如此,回应性还影响着关系中的可及性。当我们觉得对方对自己始终有着支持性的回应时,我们也会更愿意去接近对方,而当对方的回应性不足时,我们便会觉得对方是不能被自己所触及的,也会更不愿意去接近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回应性,还被认为是亲密关系维系和发展的关键(Novak,et al., 2016)。
当一段关系的可及性与回应性都不足时,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虽然处于亲密关系之中,但却如同身在孤岛,是一种遥远的、不被懂得的隔绝与空虚的感受。
4. 人的确是无法被完全懂得的
让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人都无法被这世界上的另一个人完全懂得。一方面,人总是在变化的,人们的想法、喜好,包括人格特质都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而我们的变化与他人对我们的了解之间,又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时间差——我们要给他人了解自己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差里,我们就很容易会觉得对方不懂自己,至少ta还没有跟上我们改变的步伐。你需要给你爱的人更多一点时间。
如何才能被懂得?
想要更多地感受到被懂得,你也许需要首先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想到的那个人。以下是我们为你准备的,送给那个人的Tips:
Rothwell(2010)指出,一个人要真正理解和懂得他人,最重要的是学会“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这项技能,这不仅使得人们在沟通中更能了解对方,表达自己接纳与肯定的态度,同时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会在ta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帮助(可及且回应)。
那么,什么是积极倾听的技能?(Rothwell, 2010; wikiHow,2017)
1. 专注
首先,在与对方交流时,你需要不被偏见或其他事情所干扰地,全神贯注地去听对方所说的话,所要表达的观点、想法或情绪。你要觉察自己试图反驳、批判(防御性倾听)的冲动,并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对方的话语中去。在这种专注中,你才能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而不是被自身的评判所牵绊(non-judgmental)。
另一方面,你还需要通过语言(比如,“你刚才说……,所以你是不是……的意思?”)或非语言(比如眼神交流、点头)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专注地与她交流,你在努力地理解ta。
2. 共情(empathy)
共情,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对方所处的情境时的感受,来理解对方当时的感受,且同时对自身感受保持着高度觉察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但又不失边界的一种状态。
在倾听和了解对方的过程中,你同样可以通过非语言(比如,姿态的放松,身体的靠近)和语言(比如,“你刚才所说的,听上去似乎这件事让你既愤怒又难过?”)来让对方感觉到,你能够体会到ta的感受,并且你肯定了(validate,并不等于赞同)ta所有的这些感受的存在。
这种肯定就是我们会感受到的“ta听到我了,虽然ta不一定赞同我,但ta真的听到了我在说什么”。这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情绪、想法)被你所了解、接纳和肯定了。
3. 确认
积极的倾听,不仅包含了听,还包含了对所接收信息的确认。很多时候,人们会在了解并接纳了对方的想法或感受之后,急于提供建议或帮助,但这往往并不能让对方感到被懂得,因为缺少了对信息的确认,对方可能觉得你还没有听明白我的需求,以及你只是想快速打发我。
因此,在真正做出言语或行动上的支持之前,你应该先与对方确认需求。不过,在与对方确认需求时,比起冒昧地问“你说吧,需要我做什么”,你可以试着说,“听上去,你遇到了……,通常大家在遇到……的时候,会需要……,你觉得呢?”
总之,积极倾听不仅能提升人们在关系中的回应性,避免了批评或指导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让对方在这种被积极倾听中,感受到被肯定与接纳。
除此之外,让对方感到被懂得,你还需要提高自己的可及性。告诉对方,当ta需要支持时,你希望成为ta第一个寻求支持的对象,或者至少你会成为始终愿意随时提供支持的那个人——当然你的行为也要能够证明这一点。
另一方面,你们双方可以通过增加高品质相处时间(quality time)来提高可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要一天24小时都待在一起。而是,当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要主动与对方进行一些积极、双向的互动,让对方感受到你与ta相处的时候,是全神贯注的,是对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并且能够及时找到的。
另外,客观上来说,对方是否能更懂自己,我们自身也对此负有责任。首先,我们需要允许并帮助对方了解我们自己。如前文所述,我们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更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包括我们的喜好、看法、需求,尤其是在关系的初始阶段,以此来帮助对方更好地了解我们。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所说,想让对方更懂你,与其期待对方能与你心有灵犀,不如采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准确而直白地表达你自己。
Dhara Jani曾在一篇博文中写道,“为他人所懂,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从渺小到伟大,从低落到振奋,从被束缚到被延展,从陷入绝望到充满希望”。被他人所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愿你被Ta所懂,也希望你全力以赴地去懂得Ta。
References:
Collins, N.L. & Feeney, B.C., An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closeness and intimacy, in Mashek, D. &Aron, A. (Eds, 2004),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NJ: Erlbaum.
Hudson, P. (2014). Why being loved is notthe same as understood. Elite Daily.
Jani, D. (n.d.). How to help someone feelloved and understood. Tiny Buddha.
Novak, J.R., Sandberg, J.G., Davis, S.Y.(2016). The role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in the link between relationship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in clinical couples: Implication for clinicalpractic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12.
Swann, W. B., Jr., Chang-Schneider, C.& McClarty, K. (2007). Do people’s self-views matter? Self-concept andself-esteem in everyday life. American Psychologist.
Swann, W. B., Jr., Stein-Seroussi, A.,Giesler, R.B. (1992). Why people self-verif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2(3), 392-401.
wikiHow(2017). How to actively listening.
封面:Tumblr, @eleanekol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