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心理学五大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一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您只要让我进去,在您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算什么,也耗费不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进来了。
这个可怜的人进了房门,烤一会火,又请求借他一个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仆人很惊讶,“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去做石头汤?”仆人借给了他一个锅。
这时可怜的人又说道:“既然煮汤就给我一点水吧!”
仆人认为一点水不算什么,便给了他水。
穷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块石头,洗干净放入锅里煮。
“可是你怎么也得放点盐吧。”仆人边说边送些盐给他。
穷人看到锅台旁的碎菜叶说:“这些对你们来说也没什么用,送给我吧!”
仆人答应了,又把能够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锅里。
最后,穷人捞出石头,美美地喝了一锅菜肉汤。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是不是有些像中国一句俗话“蹬鼻子上脸”哈。
但是那穷人如果直接要一锅菜肉汤喝,也许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在孩子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更乐意接受。
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达成,同时还收获了愉快的亲子关系。
使用本规律注意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然可能真成“蹬鼻子上脸”了哈。
心理学规律二:心理摆效应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做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论的时候,他立即飞快地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后来,爱地巴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他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哪怕累得气喘吁吁。
当爱地巴老了的时候,仍然保留了年轻时的习惯。有一次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行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了三圈,太阳都下山了。
他的孙子很不解,问道:“阿公,您一生气就围着房子和土地跑,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爱地巴说道:“年轻时我跟人争吵生气后,就绕着房和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跟人家生气啊!想到这里,我所有的怒气都消了,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劳作;老了生气时,我也绕着房子和土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每一种情绪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像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
比如,你此刻正感到无比兴奋,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立即感到无比沮丧。这种心理现象便是“心理摆效应”。
掌握一些克服“心理摆效应”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坏情绪。
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在情绪高涨时完成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情绪低落时,可以用健身运动或找亲友师长聊天倾诉等方式缓解;
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通过让孩子调节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调节情绪。
因为很多情绪的好坏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看法。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改变对事情的看法,从而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此时父母不能开口就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先要和孩子共情,切实感同身受,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孩子才会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接受。
心理学规律三:贴标签效应在二战期间,美国由于战争需要一批军人,可本国兵力又的确不足,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总是对着孩子说“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父母所说的“笨蛋”。所以,父母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给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在生活中仔细找出孩子在这方面做到的一点一滴,然后表扬得具体到位,让孩子感受到这句表扬不是空话。然后父母关注什么就会放大什么,慢慢地孩子就成为你一直具体表扬的那个样子了。
心理学规律四: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有表扬,也会有批评。父母批评孩子的目的是教育,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情绪。批评时不能超过限度,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没完没了地说教,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学规律五: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们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这一天才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这样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等等。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削减了。
在学习方面,父母应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动机,最终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等,最好不要用与学习无关的物质去奖励。
在社会上生存,“规矩”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规矩是非常重要,一个有规矩的孩子,并不是“乖”,“听话”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孩子懂得遵守规则才是最重要的。
5岁之前给小孩子立规矩有方法
规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建立了规矩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1岁的孩子
特点:
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此时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典型行为:
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碎的;一旦他们想要,他们就要马上得到,让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怎么办:
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预防工作上。保证家里的一切设施对孩子来说都是安全的。
可以用安慰和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使他停止哭闹。
2岁的孩子
特点:
他们的被自己情绪的巨大波动和起伏所占据。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和情绪。
典型行为:
不断地对外界作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有时候,他们无法控制情绪;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怎么办:
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是什么,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
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如果他打人,那么就教导他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气愤。
谨慎对待孩子的大发脾气。有时可以冷处理,不理睬他的哭闹和发脾气,更不能妥协。不主张处罚孩子,也不能让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悔过,但是可以把哭闹的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静下来。
3岁的孩子
特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过任性来表现的。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
典型行为:
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们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怎么办:
交给孩子一些“工作”去做。不要因为他没有坚持到底完成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让孩子用做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结束以前要作好饭前的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让孩子少受点挫败,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4岁的孩子
特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断发展。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合作,使自己的需求与其他人的达到均衡。
典型行为:
更加专注于游戏和各种活动。因此,当他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让他们放下或者停止就变得格外地困难;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抱怨;有时他们会隐瞒事实的真相来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在欺骗,是错误的行为。
怎么办: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结束然后再做另一件事情。
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他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就贬低他,使他产生羞愧感。
5岁的孩子
特点:
他们能够领会具体的要求和规则了。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依据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识去做事。
典型行为:
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怎么办:
拓宽孩子的视角。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
制定并尝试一种行为管理体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画的三张笑脸贴在墙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就把笑脸变成苦脸,并注明犯规行为是什么。
设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给你3分钟的时间停止大哭小叫,否则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间里不允许玩了。
欢迎各位家长进群交流:321519297(幼升小交流2群)533454658(幼升小交流3群)321519297 (小升初交流4群)533454658(小升初交流5群)【更多实用教育育儿文章,敬请关注,我们推崇接地气儿的育儿理念,传播最实用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