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曼陀罗与儿童心理疗愈

文 / 醍醐
2017-06-28 23:05

●●●

通过大量研究并绘制曼陀罗,荣格让自己从严重的心理危机中走了出来。此后,他把这种经验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去。如今,曼陀罗绘画疗法已经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被应用到儿童心理、抑郁症、日常生活减压等方面。

荣格为什么要研究曼陀罗?

最早把曼陀罗引入心理治疗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荣格曾经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但1913年两人决裂,荣格心理受创,退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此时,荣格身陷“中年危机”而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并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

为此,他记录了自己一些梦境和幻象,并随后将其整理为《黑书》《Black Books》(当今只个别人手中有此书稿)。同时,在托妮·沃尔夫的精神支持下,荣格也着手开始一项重要写作,并配以其亲手绘制的插图,这就是著名的《红书》。

《红书》

《红书》正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依他所述,曾有两灵造访,一跛脚老人,一美貌姑娘,自称以利亚和莎乐美,并携带着一条大黑蛇。老人之后再进化为腓利门,姑娘成为阿尼玛,分别代表其理论中的“自性”(来自无意识的自我审视,也是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和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在此经历中,魔、圣、妖、灵纷至沓来,他欲拒还迎,视之为心理分析的实验,一种自愿与无意识的近身肉搏。依其传记作者芭芭拉·汉纳的记述,此时荣格下定决心,无论何方神圣在梦中显灵,他必不会任其凭空消失,直到他们向他彰显所为何来。在此过程中,荣格自己开始绘制大量圆形的抽象图案。

曼陀罗

后来荣格发现,他所绘的那些圆形图原来就叫Mandala(梵语,曼陀罗,亦称轮圆)。根据他所说,“曼陀罗是自性(self)整体的一种心理表达”。换句话来说,“一个严厉的图案罩上这种圆形意象(image)可以补偿心智的失常与困惑,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连接万事万物的中心,弥补了心智的失常与困惑”。

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型都是分裂的,以至于我们需要“曼陀罗”让它整合起来。曼陀罗的能量来自圆满具足而无所欠缺的自然力。透过精密的图腾、坛城能量、几何中的结构奥秘,且利用色彩的力量,连结内在的圆满力,共同创造强有力的能量圈,将其导引至生命的本体。

荣格的第一幅曼陀罗:进入秩序 荣格的第一幅曼陀罗是在1917年绘制的,名为《万物体系》(Systema Munditotius)。在那段时间,荣格是一名关押英国人的营地长官,他每天早晨都在笔记本上勾画曼陀罗图形。他在书中写道:“对于这幅曼陀罗,我当时并不知道它的意义所在。”心理分析师Hams(2011)分析了这幅曼陀罗,认为荣格表面似乎是在为世界物种定位排序,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方式在努力建构内心的平衡与秩序。《万物体系》

曼陀罗绘画中期:自性的形象

在面对无意识和自我治疗的中期,《红书》中有两幅曼陀罗可以代表着荣格内心世界的转化。这两幅作品也经常被引用在他后期的著作当中。第一幅《四位一体》,其中心有个太阳,太阳周围有十六个圆球及装饰品,最外周有四个小圆,圆中各有一人的图像。

《四位一体》

当时这幅画的意义并不清晰,多年后,荣格重新分析这幅画,并逐步完善他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荣格全集》中,他的分析如下:“它们表示了人格的四个方面,或者说是属于自性边缘的四个原型意象。两个女性的意象不难认出是阿尼玛原型。老人对应了意义与精神的原型,而黑暗地狱的形象是智慧老人的对立面,称为神奇(有时是破坏性)的路西弗元素……圆圈外用四种颜色所绘制的十六个圆球来源于眼睛,它们象征着意识的观察与分辨功能。同样,在另一个圆中的装饰品都朝向内部,如同把外面的内容倾注至中心一样。另外,外周的装饰品好像是从外界接受事物。这就是在自性化的过程中,把早期投射的能量流再一次回收并且整合至人格中心来。”从这一幅曼陀罗来看,荣格能够把难以名状的无意识心理特质(阿尼玛和阴影)用清晰的意象表达出来,并试图整合,中心的太阳象征后来他所认为的自性(Self)的原型。自此,荣格开始流露出他的自性理论。另外一幅《星星》曼陀罗绘画是上一幅《四位一体》的延续。

《星星》

荣格对它的分析是:“和前面中心为太阳的画相一致,这一次用星星来象征着中心,这是非常典型的意象。太阳是一颗在天空中能够发光的星星,展现了内在的自性,代表内心自性的星星呈现在紊乱无序的无意识中。该画用四种颜色来强调四个方向辐射的结构。这幅画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把自性的重要功能定义为对抗紊乱。”从这幅曼陀罗作品及荣格的相关论述可知,在绘画此图时,荣格虽未能确切理解其意义,但是内在的自性原型已发挥整合功能,荣格内心的紊乱已经开始得到整合。当然,这幅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让荣格更明确了自性整合对立、混乱的功能。

曼荼罗绘画后期:中心的意义

后期,荣格更深入到集体无意识中,认识到曼陀罗与自性原型、共时性之间的关系。《永恒之窗》与《黄金城堡》是荣格曼陀罗绘画后期最重要的作品。《永恒之窗》是荣格根据他所做的梦境而绘画出来的,这个梦记录在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梦见自己出现在英国的菲利普,在某个雨夜与一群瑞士的朋友走在当地的街道上,不久他们遇到了一个形状如同车轮的十字路囗。好几条街道从这个车轮辐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则是一个广场。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个小岛。虽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岛却显得十分明亮,安全岛上只长了一株开满红色鲜花的木兰树。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树,而荣格却被它的美丽所征服。在《荣格全集》中,荣格评论:“这幅画包括了花、星星、圆圈,打算把城市分成由中心向外周辐射的布局。整体看起来,如同一扇朝向永恒的窗。”

《永恒之窗》

荣格根据这次梦和这幅曼陀罗作品,在《回忆·梦·思考》中写道:“通过这个梦,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与意义的原则和原型。其治疗性作用就隐含其中。对于我来说,此刻的顿悟就是要通往这幅画的中心,这过程拥有治疗的作用。而有关我本人的神话也在这细微迹象中产生出来了。”《黄金城堡》是荣格最后一幅曼陀罗作品,绘制于1928年。这是一座具有城、护城河、街道和教堂,以及被规划为两层的中世纪城市。中心的城市同样由墙和护城河组成,如同北京的紫禁城,也类似于唐卡中的坛城。这些建筑都朝内,向着中心。中心是一所有着金顶的城堡,它同样也被外周围绕。至此,可以看到,荣格内心已经呈现和谐有序的状态,并能够通过这些曼陀罗来理解内部心灵与外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催生了共时性概念。

《黄金城堡》

绘画中的心灵转化

从这五幅具有代表性的曼陀罗作品及后来荣格对自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曼陀罗绘画所带来的心理转化过程。初始阶段,在《万物体系》中所绘画的内容主要是低等的动物,在象征层面,它们涉及个体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荣格正是通过为万物定位来强自我的控制力,从而获得对无意识本能的制约。可以说,这时候无意识所涉及的深度比较浅,处理的仅是个体无意识层面。随着曼陀罗绘画的深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逐渐呈现在画面之中,比如《四位一体》中出现的阿尼玛、智慧老人、阴影、自性等。通过这些意象,荣格能够深入自己心灵的深处并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同时,集体无意识中自性原型也被曼陀罗绘画所激活,逐渐发挥它整合对立的功能。荣格的人格结构已经基本稳固,对出现的幻象能够控制住。在绘画的后期,通过《永恒之窗》,荣格认识到个体心灵的核心并非自我而是自性。认同自性,认清楚本来面目,听从内在的安排,使荣格获得了内在疗愈。同时,自性的整合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内心世界的秩序上,更体现在心灵与现实的统一。于是,通过《黄金城堡》,荣格获得对“共时性”的理解。绘制曼陀罗这段经历不仅疗愈了荣格,更让他理解到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并把曼陀罗作为自性原型的重要象征,从而开创了心理分析的自性理论。在该理论中:自性与曼陀罗为本质与现象、原型与象征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后来荣格的自性理论成为心理分析最为重要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并为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文化建设了彼此沟通的桥梁。

●●●

对当代儿童心理疗愈的启迪

有这样一个故事:16岁的乔安妮(Joanne)是名聪明漂亮的女孩。不管是谁,都会觉得她光芒四射,能迅速吸引人的目光,可她却充满了焦虑和压力。

在学校里,乔安妮的表现并不算好,就连自己最喜欢的课程,也难以通过考试。她并不是不努力,只是不知为什么,成绩总是上不去。

乔安妮感觉自己是被“诅咒”了,身体出了毛病导致无法继续上课。但是经过检查之后,医生发现乔安妮身体完全健康。

问题出现在心理上。

乔安妮所画的“女士的前一次失落”

首次与心理学家见面,乔安妮带上自己自己的绘画作品。从色调和构图,心理学家诊断,她的忧郁已经相当严重。心理学家把她介绍给艺术治疗团体。

艺术治疗团体的首创者是凯西·玛考尔蒂(Cathy A.Malchiodi),是美国最早艺术治疗的专家之一。出版过《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毒儿童画》、《艺术治疗:自我工作手册》等书籍,对治愈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有很深的造诣。

乔安妮的曼陀罗

玛考尔蒂与乔安妮相处数月。有一段时间,乔安妮感到孤单、没有目标,对课业没有兴趣,对友谊也无动于衷。不过,她对绘画却充满了兴趣,因为那些画可以传递无法用传达的困惑。

在这段时期,乔安妮的辉煌是混乱的,无目标的,彼此没有关联,甚至没有色调和线条。不过,在与玛考尔蒂见面后的第二个月,乔安妮绘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凯西·玛考尔蒂(蓝衣金发)

乔安妮的作品,出现了曼陀罗的特征。一颗巨大的星星,出现在画面的中央。其他的元素,开始呈现出对称、统一的结构来。

乔安妮正在自我修复内心的创伤,用画笔画出对父亲离开家庭的愤怒以及慢慢修复的友情。等到她完全康复后,所画的曼陀罗表现出明亮的、空间和平衡的特性。

乔安妮的故事被凯西·玛考尔蒂记录在《艺术治疗:自我工作手册》这本书中。

曼陀罗心理治疗方法,被后辈的心理学家不断地加以发展,除了上述的案例,心理学家艾利特·诺伊曼和米歇尔·福德汉姆更深入地研究了儿童自性发展,为曼陀罗绘画应用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提供的理论的支持。

诺伊曼本身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名作家。在他看来,人最初的自性由母亲提供。也就是说,婴儿早期,母亲意味着世界的全部。随着儿童的成长,内部的自性便会逐步发挥出力量。

米歇尔·福德汉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与荣格、诺伊曼整合神话、宗教材料不同的是,福德汉姆在一家儿童中心工作,大量的临床材料,让他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

米歇尔·福德汉姆(1905-1995),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福德汉姆认为,解体和重构是自性的两股力量。自我意识便是从解体中而来的。这两股力量能让婴儿分别出自我和非自我、快乐与痛苦的力量。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发明了克莱因游戏来治愈儿童。

类似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样深受荣格的影响。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 D.Kalff )发明的箱庭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荣格的心理学说。箱庭治疗就是把各种玩具模型放置箱子中,让人发挥想象力、自由玩耍,以达到减压的效果。

如今,曼陀罗绘画已经成为艺术治疗里最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多动症、中年危机、忧郁症、焦虑等心理疾病。

在这些醍醐代理的当代艺术作品中

体会曼陀罗的能量

《1054次祈祷》

《电子曼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