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教育的十二法则
其实,让孩子早一点接受教育、全面地学习知识并不是件坏事,但如果为了学习而让孩子放弃玩耍,那么在学到有限知识的同时,孩子失去的东西会更多。知识可以不断地学习积累,然而童年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回来。如果孩子在学习的重压下得不到休息和娱乐,最终形成了扭曲的性格,那么,无论对你,还是对他,都将是终身的遗憾。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人们一向认为:玩就是浪费生命。“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等谚语都说明,学习地越早,学习地越多,对孩子就越好。只有学得比别人多,将来才能比别人更有出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些父母不惜伤害孩子的身体,压抑孩子的个性,破坏孩子的童年,只求让孩子像鸭子一样吞下尽可能多的“知识食粮”。作为家长,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学习各种书本知识,培养各种爱好特长都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使孩子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机械地重复学习、记忆知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台湾著名幼教专家苏爱秋女士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打了一个比方。她说,如果给一朵花施很重的肥,它就会死掉;所以,只有让它慢慢地开自然地开,恰当地给予水、阳光、空气,恰当地施肥,花朵才会开放得健康、艳丽。家长如果能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着急、不埋怨,使其人格健全,他就会“挺立”起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她还说,对于那些急于将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父母们来说,要注意把握早期教育的“度”,要掌握技巧和方法。她不反对孩子学特长、学知识,但前提是孩子自己愿意学。只要他能够快乐地学,学识字也好、学珠心算也好、学艺术特长也好,都没问题。同时,她还语重心长地说,“人的最高层次是思考,其次是表达,记忆是最底层的,让孩子死记硬背是剥夺他快乐的童年,我不赞成”。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中也说到,人的发展程序存在一种“必经路径”,“每一条必经路径各有其自身的日程表”。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正常的,他就得依据“必经路径”的规律,以便心理的反应能找到环境和经验的支持。例如,当一个幼儿还没有任何数概念的时候,如果强制性地教他数数,也许他学会了,能从1数到20,但这并不能说明他获得了这些数的概念,而只能说明他学会了一种纯粹的言语记忆游戏。他仍然不会运用这些数字,也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更高程度的数字,对于他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没有多大用处。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证明,在入学前进行些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就像在游泳前做做热身运动一样,能使孩子的大脑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早期教育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呢?早在20世纪,英国儿童教育专家就响亮地给出了答案:“儿童学习从娱乐和游戏开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
在日本,人们就会通过“玩”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他们让孩子先从简单的玩具玩起,教会他们玩法,培养相关兴趣,然后再做更高一级的游戏,逐步提高智力水平。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到处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设备和玩具,如跷跷板、滑梯、小沙场、游泳池及一些小型玩具等,孩子们几乎天天在这里玩得欢快不已、热火朝天。夏天,孩子们喜欢泡在游泳池里,用塑料瓶当喷水枪,老师们会亲自教孩子们在水中如何憋气,用救生圈或泡沫板学漂浮。除此以外,家长们还会常常带着孩子到郊外去享受大自然的风景,或者到较远的公园里去野餐。在注重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日本人更注重的是孩子生活的健康与游戏的快乐,孩子好玩的天性张扬得淋漓尽致,他们享受到了真正的“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