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并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身

文 / 文若河演讲
2017-09-01 13:0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克服当众讲话恐惧,内因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心理学家也反复强调:真正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并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身!

自我分析法正是一种通过注重挖掘、调动、激活个体的内在因素而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在培训教师的引导下,学员借助各种心理测试量表,自主、自发、自觉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通过逐层递进地分析、认识,学员逐渐“剥离”潜意识的“伪装”,找到造成当众讲话恐惧的“结点”,即“恐惧点”,然后围绕这一“恐惧点”进行发散式拓展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对原有认识进行扬弃的过程,也是恐惧度由强到弱的变化过程。

真正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并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身

在我们培训过的学员中,有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管理理念超前、工作方法卓越、工作业绩突出的部门经理。但正是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却饱受不敢当众讲话的煎熬。由于不敢面对众人讲话,他更多地选择“单兵教练”式的一对一地布置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每月一次的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对别人而言是最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他来讲却是“过关”一样艰难。不管汇报前怎样认真准备发言稿、怎样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一上台就意识阻塞、思维混乱、喉咙发紧,最终讲个乱七八糟。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征得学员同意的基础上,在学员的配合下启动了自我认知程序,对他进行了性格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学员是“九型人格”中典型的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人格。这种人格的“欲望特质”是追求不断进步,“心理结点”是“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接纳我”。由此可见,他们的“恐惧点”就是担心自己“不完美”。

真正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并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身

谈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了经典巨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那段描写:“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这几句话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也具有害怕不完美的恐惧点,由于害怕自己的举止言行与世代簪缨的侯门望族的排场不符,害怕因显得不完美而被别人笑话,林黛玉变得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再看我们提到的这个学员,由于他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所以就加剧了他的完美预期。可以说他提前“内置”了一个完美的当众讲话情境于心,时时拿自己的表现与“内设”的情境对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太过完美的当众讲话期待,制约了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导致了因为怕不完美而不敢说,进而形成遇到当众讲话就手足无措、恐惧莫名的恶性循环。

真正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的,并不是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身

【编者按】本文选自著名演讲力训练专家文若河老师《会说话,得天下》,文若河老师助理微信:PKUZZJI,欢迎探讨演讲沟通问题。找到恐惧点,明天我们继续探讨如何做才能通过自我分析克服紧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