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文 / 夏易
2017-08-30 19:48

每一个读过《三字经》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其中的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可是在现实中,养育孩子似乎成了母亲一个人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家里的男人挣钱养家,家里的女人相夫教子。孩子由母亲生下来,教育孩子的责任似乎自然而然的落到母亲身上。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父母双全的“单亲家庭”,就是说家里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由母亲担当,在孩子的身边,几乎见不到父亲的身影。某教育“大师”也通过古往今来的教子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证明,孩子如果由母亲教育,其成功的希望更大,因此提出要在全国培养数百万“当代孟母”的口号。

这当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实践的错误做法!

就从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来说,固然有母亲培养出来的成就突出的孩子的事例,但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当然是离不开父母双方面的教导的。其实在中国古代,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成功人士的培养是由父亲为主完成的,之所以孟母、岳母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恰恰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事例太少了。

据媒体报道,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七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荣在一篇作文“爸爸,我想对你说”中写道:“爸爸,我一直想对你说:和我玩一会。每当我看到别人的爸爸带他们出去玩的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我就只会看见你玩手机,玩手机。你就只会玩手机,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 小荣告诉记者,爸爸平常在工地干工,妈妈则开三轮车载客,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只要父亲能陪他玩耍,他就很开心。小荣心里很清楚,父母平时打工挣钱很辛苦,所以每天放学后,他都会自觉地写完作业,想着等父亲回来后,就能陪他一起看电视、玩游戏了。可是小荣发现,父亲每次回家就只顾着玩手机,不愿陪他玩,“让爸爸陪我出去玩一会的时候,爸爸都会说‘走开,别打扰我’。”

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小荣是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缩影,而小荣的爸爸也是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中爸爸的缩影。有调查表明,有60%的家庭中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独当一面,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到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现在无论是在身边看到的孩子,还是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孩子,女孩子往往更强势,而男孩子往往表现出女性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个性比较“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情绪激动和哭泣等等。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男扮女装表演节目爆红的男孩子,这些其实都是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的角色缺乏所导致的必然现象。

其实,是真的这些父亲们工作太忙太累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吗?实际情况说明,关键是重视不重视,愿意不愿意,而不在于有没有时间。我们来看看离我们不算太远的一个例子。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不仅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觉醒,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在家庭中他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挚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梁启超的写作、工作、会客及社会活动异常繁忙,但他在百忙中又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对孩子们非常慈爱却又毫不溺爱。孩子在身边时耳提面命以身作则,孩子不在身边时经常写信谆谆教导,每封信都充满真挚的爱,促使孩子们不断奋进。梁启超20岁时长女出生,长大后父女两人远隔万里之遥,梁启超仅给大女儿写的信就有数百封之多,保存到现在的写给子女的信也有400余封。梁启超的五男四女九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在梁启超的关爱和精心培育下,没有一个人依靠父亲,个个都学有专长,热忱报效祖国,成就斐然,其中三个孩子成为院士,长子梁思成当上了建筑学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院士,小儿子梁思礼因研究火箭控制系统被评为院士。

家庭教育中,爸爸去哪儿了?

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以身作则,重视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对比当今社会那些“养不教”的父亲们,的的确确应当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