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像坐“过山车”,自杀风险是常人的10倍
星星是个读初二的女孩
由于初一时没有如愿考入重点中学
她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
曾经多次自残、自杀未遂
从前的优等生如今却不愿意上学了
因此父母带她多地求医
在足足一年的时间里
父母双双带着她驱车到广州接受父母成长培训班
可是,父母改变了,孩子却没治好
折让星星的父母心疼不已,痛苦不堪
.........
直到有一天,星星的父母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心理营养科就诊,医生诊断她为双相情感障碍,并接受了系统规范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后,星星的情况渐渐好转,终于恢复上学了。
“医生,太谢谢您啦,真的像您说的那样,星星的脑子没有坏,还是很聪明的,只是生病了,星星这回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三名!”
星星的妈妈带着孩子到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心理营养科找梁烨主任复诊时欣慰地说。
看完上面的故事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
你了解多少?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也是梵高的生日,把双相情感障碍日定为这天也是为了纪念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梵高。
其实,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均患有此病。
双相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双相是否会使人丧失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能力?双相是否必然有暴力行为?双相应该如何治疗?
我们准备了一篇科普,希望这些能作为线索帮助大家快速建立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
01
“双相情感障碍”也叫“天才病”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在国外也被叫做“天才病”。据相关报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
之所以叫“双相”指的就是患者既会躁狂发作又会抑郁发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呈现出典型的“三高”症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活动增加。
抑郁发作时症状往往相反:患者出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常伴有绝望无助感,自我评价过低,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生不如死,常有自杀倾向。本病的发作通常有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他精神创伤的诱因。
02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一定隐匿性根据国内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双相障碍的首诊确诊率只有7.6%,而误诊率和漏诊率合计高达92.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2年,平均3.9年。
而在被误诊的病例中,大部分被误诊为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的诊断很有难度。
除了漏诊及诊断延迟,双相障碍的过度诊断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及症状缺乏特异性(如以「心境不稳」为主诉)的患者。
研究发现,至少 50% 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其终身的一段时期内符合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 9282 名参与调查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社交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以及特定恐惧症的检出率分别为 35.4%、29.6%、61.9% 和 35.5%。
医生提醒: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率高
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因此需要到专业的医院
找专业科室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心理营养科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营养科由资深精神心理、营养专家梁烨主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科室聚集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年轻力强的营养学、心理专业医生,目前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营养顾问1人,主治医师2人,硕士3人,心理治疗(咨询)师大部分为研究生学历。2021年,团队成功干预有自杀、自伤或伤人、杀婴倾向等2568人次。2021年被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评定为体重管理规范化诊疗门诊,目前,佛山市独此一家。2022年入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互联网+围产营养门诊规范化建设项目”试点单位。
医生介绍梁烨梁烨,主任医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营养科主任。从事精神心理及内科治疗工作28年余,曾参加医院、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等)、企业、社区、政府机关等的心理危机干预,曾参加国务院客户端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对各类人群心理问题及营养保健、结合儿童发展心理的亲子教育、厌学、专注力问题、情绪冲突管理、婚姻情感、失眠、小儿多动症、不孕不育心理问题、孕产妇压力管理、医学体重管理等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敏琴邓敏琴,主治医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主修临床医学,辅修心理医学,毕业后从事精神心理工作11年。曾任病区区长,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青少年、孕产妇、成人、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的诊断及治疗,参加医院内、外、妇、儿科等的专科会诊和医院紧急心理事件的干预处理。
王琛王琛,硕士研究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曾发表学术论文2篇。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诊治,对儿童青少年、孕产妇、成人的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强迫症、儿童多动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有一定的诊治经验。在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