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玉:“逃避”但有用

文 / 每天一堂国学课
2022-03-10 00:18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中指出自卑情结与自卑感的区别:

自卑情结会让自己不断内耗,一味地否定自己,导致自我认知扭曲,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而自卑感是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正视缺点,不掩饰缺点,接纳不足,而后努力实现超越,强调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

我们的自我接纳感最初来自于母婴亲子关系的互动,如果一个人在婴儿期抚养过程中情感和需求没有得到养护人的重视,没有被满足,那么成年后的我们会一直渴望获得外界的接纳与认可。

记得某书上有一句话:有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温暖有爱、包容接纳的家庭中,但现实生活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原生家庭对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过去。

那么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是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可以自助,而逃避有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阿德勒在书中提到了“课题分离”:你将马儿带到井口,喝与不喝水取决于马儿自己,并不是你可以左右的,就像心理咨询师带着来访者走到一扇又一扇尘封的门窗,是否推开或敲开取决来访者。

有的来访者的创伤已经结痂,当他们可以带着问题生活的时候,不揭开伤疤也是一种处理方法,并不是每一个伤疤揭开后都会痊愈。

课题分离不仅体现在咨询关系中,更表现于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生活在不断争吵、打骂、压抑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常常希望寻求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即使讨厌父亲好喝酒爱赌博、讨厌强势的妈妈,也不能表现出来。

因为社会主流观念认为一个人讨厌父母是不孝,民间有句俗语“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主流观念对儿女的要求常常是:无论父母怎么不好,他们都是你的父母,生为人家的儿女就要孝顺。

其实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也有很多要成长的地方,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具有自我反思能力,有些人就是认为自己没有错,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一套观念里,这时我们就需要成为一个“局外人”,看到父母的局限。

长大后的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他们带给我们的创伤也可以选择不原谅、不与过去和解,在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的层面都可以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当我们对父母无能为力的时候,逃跑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我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对自己高要求、高期待,对他人低要求少期待,进行课题分离真的很重要。

熙桓心语

无论人际关系还是其他客体关系,最终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他人对我们作何反应那是他的课题。当我们把注意点放在自己身上,做好当下自己能做的事情,心不随境转就可以获得身心安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