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营养师吃,还是不健康?可能是你吃的不对

文 / 佳谣
2021-12-23 09:20

想减肥,想美白,想长肌肉,想减少熬夜损伤……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吃得很健康,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在网上看很多营养知识,甚至跟着很多营养师学怎么吃。

但很多人总是感觉:为什么感觉照着营养师推荐的吃,好像没有什么用,看不到效果?

这究竟是为什么?丨giphy.com

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你吃得不对!

膳食指南、膳食推荐的都是针对平均人群情况,并不一定吻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想吃得更健康,我们还要做到精准营养!

什么是精准营养?

为什么要做到精准营养呢?到底什么是精准营养?

“精准营养”(precision nutrition),其实是“精准医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又被人们称为“个性化营养”,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追求“精准”的个性化营养。

目前,无论是进行营养研究,还是个体的营养指导,膳食指南、健康建议、营养师们的推荐,都是面向大众的群体意见。

面向大众的健康建议丨图虫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给6岁的闺女补钙,到底应该补多少呢?这个时候,你去咨询营养师,他会告诉你: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每天需要的钙是800mg。这个800mg从哪来的呢?其实是结合你闺女的性别、年龄等信息,然后查询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后得出的。

不过,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基于平均人群建立的。作为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在理论上是可以满足97%-98%的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的需求量的。

然而,不同的地域、民族、性别、年龄(如婴幼儿和老人)和生理状况(如孕妇)的个体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比如,同样年龄的男孩女孩,他们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而且,遗传背景的差异也会不同程度地通过食物和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和储存及内环境的稳态调控,最终反映出来人们在疾病易感性和对营养反应等方面也会有不同。因此,基于平均人群建立的这些营养建议可能不适用于特定个体或人群。

均衡饮食丨腾讯云图库

怎么办呢?精准营养(precision nutrition)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精准营养”就是以营养基因组学为理论基础,在考察个体遗传背景、生活特征(膳食、运动、生活习惯等)、代谢指征、肠道微生物特征和生理状态(营养素水平、疾病状态等)基础上,配合体检、基因检测等方法,来发现不同个体在营养元素吸收利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再选择适合的营养建议,从而为精准的营养评估诊断、精准的干预奠定基础,达到健康的目的。

精准营养是怎么做的?

精准营养的膳食干预策略需要衡量个体对营养素的需求和对食物营养素的利用能力,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要实现精准营养,通常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精准化检测与数据采集。通过精确的检测技术,包括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物、血液指标测试(血浆、血清、红细胞等)、组织水平营养状态的监测,对每个人的遗传代谢、生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指标进行精准化衡量,并建立个性化的“健康营养数字档案”。

第二步是数据分析与营养评价。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开发等技术手段,对搜集到的数据结合现代营养组学进行系统分析、应用算法开发、建立评价标准模型,将人体的健康营养数据转化成为“营养代谢数字模型”。

第三步是营养干预。在“营养代谢数字模型”基础上,结合每个人的饮食习惯等,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包括功能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等,以实现精准营养的干预手段。

精准营养研究,正在进行时

人体对饮食/营养的反应是存在个体化差异的,因此精准营养也是营养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精准营养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营养科学和相关领域研究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官方机构都在踏入这片蓝海。

好消息是,目前有很多研究发现,精准营养在多种慢性病干预中都能发挥良好的前景。

以色列的一项研究纳入800人进行了持续一周的监测,监测了累计46898次餐后血糖水平,研究分析了相同和不同食物对个体餐后血糖的影响,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将肠道菌群、血液参数、饮食习惯、健康问卷、身体测量指标等数据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每个人吃每种食物后的血糖反应都并不是固定的,这取决于各人的反应,而短期的个性化饮食干预成功地降低了餐后血糖水平,并改善了肠道菌群组成。后来的科学家也陆续发现,精准营养在预防和治疗二型糖尿病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的对一项随机多中心实验进行了二次分析,以研究营养护理与普通护理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其他临床结果的影响。研究选取了506名患者,包括了肺癌、恶性血液病、胃肠道肿瘤和其他癌症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营养支持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在60天内的死亡率是52.7%,营养支持组在60天内的死亡率是47.3%,营养支持可以将癌症患者60天内的死亡率降低17%。这个研究提示,个性化营养支持可以让癌症患者获益,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精准营养在肥胖、高血压、肠道健康、老年痴呆等领域也有积极的研究成果,对健康的影响还是很乐观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精准营养研究及转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专门制定了“2020-2030 NIH营养研究战略计划”对精准营养进行探索,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精准营养”研究,目的是通过收集1万名美国参与者的持续血糖水平、人体肠道微生物等数据,以此来研究个体如何“加工”食品,以及膳食对健康的营养、健康膳食模式、营养与生命健康以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关系。

国内的科学家也在关注精准营养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在尝试制定精准营养的评价体系;西湖大学的科学家则进行了精准的单病例随机对照研究—— 宏量营养素n-of-1试验,揭示了不同个体对高脂及高碳水两种饮食的餐后血糖反应差异,表明n-of-1试验在精准营养研究中的适用性。

在最近的12月19日,我国膳食营养补充剂领先企业汤臣倍健在“营养智定义”发布会上推出了首款「个性化定制维生素概念产品」,它通过组建数据库、评价体系和算法模型等开展关于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检测项目的研究,基于精准营养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据品牌方在发布会上透露,这个产品不止是一瓶维生素概念产品,更是一整套精准营养的解决方案。

搭载核心算法的个性化维生素生产设备

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表示,基于精准营养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此前国际上对精准医学和营养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在制定适应于不同个体的精准营养策略方面仍需努力,他对本次汤臣倍健发布的个性化定制维生素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表示关注,并愿意参与后续的学术讨论。

诺比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

精准营养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精准营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但是,影响人们的健康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除了饮食和吃,还有年龄、性别、职业、运动、睡眠、心理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健康”早就不仅仅是“如何吃”那么简单。如何影响健康,最终还是需要从整体的生活、心理状态来进行改变的。

尽管精准营养是营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该清醒看到,精准营养要真正造福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准营养确实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有一定的前瞻性,精准营养的干预建议背后,需要大量科学研究数据作为支撑,包括基因研究,组学研究等等。但目前全球的精准营养应用还处于相对初级的一个阶段,还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和应用的尝试。我们也很期待,今后能有更多企业和科学家投入精准营养的研究,一起推动理论向更成熟的应用转化,为更多人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培战, 王慧. 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精准营养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 (12): 1036-1042.

[2]巴乾,陈培战,王慧. 慢性疾病的精准营养预防和干预[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12):1203-1206.

[3]Kirk D, Catal C, Tekinerdogan B. Precision nutri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Comput Biol Med. 2021 Jun;133:104365.

[4]Zeevi D, Korem T, Zmora N, Israeli D, Rothschild D, Weinberger A, Ben-Yacov O, Lador D, Avnit-Sagi T, Lotan-Pompan M, Suez J, Mahdi JA, Matot E, Malka G, Kosower N, Rein M, Zilberman-Schapira G, Dohnalová L, Pevsner-Fischer M, Bikovsky R, Halpern Z, Elinav E, Segal E. Personalized Nutrition by Prediction of Glycemic Responses. Cell. 2015 Nov 19;163(5):1079-1094.

[5]Wang DD, Hu FB. Precision nutrition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8 Feb 9.

[6] 李融融,肖新华. 精准营养治疗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前沿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3):149-152.

[7]Bargetzi L, Brack C, Herrmann J, et al. Nutritional support during the hospital stay reduce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s: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May 19]. Ann Oncol. 2021;S0923-7534(21)01993-1.

[8]Samieri, C, Yassine, HN, Melo van Lent, D, et al. Personalized nutrition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Alzheimer's Dement. 2021; 1- 14.

[9]San-Cristobal, R., Navas-Carretero, S., Martínez-González, M. et al. Contribution of macronutrients to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nutrition. Nat Rev Endocrinol 16, 305–320 (2020).

[10] 郭英男,郭倩颖,陈勇言,等. 精准营养的评价指标体系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9):711-714.

[11] Ma Y, Fu Y, Tian Y, Gou W, Miao Z, Yang M, Ordovás JM, Zheng JS. Individual 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s to Diet in n-of-1 Trials: Westlake N-of-1 Trials for Macronutrient Intake (WE-MACNUTR). J Nutr. 2021 Oct 1;151(10):3158-3167.

[12] O'Grady J, Shanahan F. Macronutrients, microbiome and precision nutrition.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21 Mar 1;37(2):145-151.

[13] 蔡夏夏,余焕玲,肖荣,等. 精准营养学时代营养学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0):91-92.

[14]Rodgers GP, Collins FS. Precision Nutrition-the Answer to "What to Eat to Stay Healthy". JAMA. 2020 Aug 25;324(8):735-736.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